說起窯洞,我們會想到那泥土門臉、木構門窗、雪白的窗紙上貼着豔麗的窗花、窗前門頂上爬着一兩顆葫蘆,門邊挂着一串串辣椒的黃土高原風情。在這裡,沉澱着古老、深沉的黃土文明。
窯洞式民居是一種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黃土斷崖地區挖掘橫向洞穴作為居室。因為它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态,不占用良田等優點,雖然存在采光及通風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黃土地區,仍為人民習用的民居形式。目前中國的窯洞民居大緻集中在五個地區,即晉中、豫西、隴東、陝北、冀西北。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幹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一般而言,窯洞可分為三種:靠崖窯、平地窯、锢窯。
靠崖窯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頂式橫穴,可單孔,可多孔,還可結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窯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後在坑底各個方向的土壁上縱深挖掘窯洞,此式窯洞多流行于河南鞏縣、三門峽、靈寶和甘肅慶陽、山西平陸一帶。锢窯為在平地上以磚石或土坯按發券方式建造的獨立窯洞,券頂上敷土做成平頂房,以曬晾糧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陝西北部。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窯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空間就會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幹爽亮堂。窯洞内一側有鍋和竈台,在炕的一頭都連着竈台,由于竈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着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黃土高原上的人一般将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這就是在陝北具有悠久曆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華所在,種類極為繁多,多為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紋樣反複連續而成,如玉帶邊、竹節邊、冰竹梅邊、卷書邊、萬字邊、獅子滾繡球邊、鶴壽邊、福壽邊、金玉滿堂邊……或古樸、或新穎、或簡潔、或精細、或平面展開、或立體凸現、或強烈明快、或平和迷離,可謂是百色百樣、美不勝收。畫空也稱“池子”,是炕圍畫的點睛之處,表現内容極為豐富,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無所不有;表現手法多樣,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裝飾粉畫“多元并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