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雖然家規、家教的形式不同,但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豐富的家風家教文化,讓我們一起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家風家教。
謙和禮讓
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大學士叫張英,在他的老家安徽桐城,有一次老家人跟鄰居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争執,因為兩家宅子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于宅子的界限誰也不肯相讓。雙方把官司打到縣衙,因為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裡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到信後就回了一首詩。
張家人見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于是退讓了三尺。鄰居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直到現在,如果您去安徽桐城依然能看到這個六尺巷,巷子的兩端還立着石牌坊,牌坊上刻着 “禮讓” 二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這個小故事其實包含着我們中華民族謙和禮讓的精神,它的 “寬” 不是寬在 “六尺” 上,而是 “寬” 在心上。其實,在現代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鄰裡之間的關系也應如此,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就像張伯宏在《北京土著》這首歌裡唱的:做人要厚道,斤斤計較隻會自尋煩惱。
勤學苦讀
教育子女勤學苦讀,曆來是家風家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陸遊有一首詩叫《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他寫給小兒子陸聿的。當時是冬天的一個寒冷的夜晚,陸遊一個人沉醉在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突然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哲理詩送給了兒子。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這首詩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就像五月天在《倔強》裡唱的“逆風的方向,更适合飛翔”。
互愛互敬
兄友弟恭,也就是兄弟之間互愛互敬一直是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這一點在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轼、蘇轍兩兄弟身上,彰顯到了可以立碑立祠的程度。在蘇轼的生命裡,弟弟蘇轍是最知心的朋友。在蘇轼為數衆多飽含親情的詩詞文章中,與蘇轍相關的數量最多,著名的《水調歌頭》就是其中一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表達了蘇轼對弟弟的思念之情,鄧麗君則根據蘇轼的這首詞改編演唱了歌曲《但願人長久》。這首歌收錄于鄧麗君1983年發行的詩詞歌曲專輯《淡淡幽情》,與其他專輯不同,這張碟中的十二首歌都選自宋詞名作,是經過了上千年曆史檢驗的文學精品,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後,由鄧麗君用她與生俱來的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又溫柔、多情,頗具唐宋風範。
千年家風“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環境的熏陶、社會風氣的感染,對人的影響不可掉以輕心。對于家這是風範,對于國就是脊梁。曆史也證明: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本期内容選自央廣經典音樂廣播即将于12月1日21:00-22:00播出的《當詩遇見歌》,歡迎鎖定收聽。
感受音樂與文學的碰撞
回到晴耕雨讀、書能換酒的美好時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