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永
回想,聆聽北師大《中國文學史》公開課,其中“先秦部分”尚學峰老師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講解,印象極為深刻,不僅了解了中國文學的源頭,而且再次認識了先秦文化與文學的發展軌迹及其光輝的思想。因此,重溫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教材,已分别寫了關于“上古神話”、“詩經”、“春秋左傳”等四篇感悟。下面繼續與朋友們分享一下學習有感吧。
《國語》、《戰國策》成書曆經百年。
《國語》又稱《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别體史書,計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而《戰國策》又稱《國策》、《長書》等也是一部著名的國别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國語》并非出自一人,其主要源于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述,後經加工潤色,大約在戰國初期編纂而成,記事起于西周中期,下至春秋戰國之交,曆約五百年。《戰國策》作者也非一人,成書也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尚不可考。成書于西漢末年,由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定,沿用至今。《戰國策》所記載的曆史,大緻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曆近三百載。
《國語》、《戰國策》思想源遠流長。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财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内容,繼承了西周以來的敬天保民思想。如《周語上》邵公谏厲王弭謗中,邵公主張治民應“宣之使言”,從人民的言論中考察國家的興衰,政治的得失,國君隻有體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惡,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國語》在内容上弘揚尊德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反對專制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戰國策》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其内容有明顯的“貴士”的傾向,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同時對于銳意改革、勵精圖治的國君,也給予積極肯定,這種思想内涵對後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如《齊策四》觸龍說趙太後,主張貴族子弟要及早為國立功,長輩不要溺愛,否則,“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是非常危險的。《戰國策》的思想内容比較複雜,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曆史特點。
《國語》、《戰國策》文學魅力無邊。
《國語》、《戰國策》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别史,承上啟下推進後世進行文學創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顯耀。陳壽的《三國志》、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别體史書的繼承和發展。
其諷喻語言風格獨特,筆法生動精煉,人物和情節刻畫直白幽默、耐人尋味。如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蘇秦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時,“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前後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生動刻畫了一個長于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出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态。
時至今天,《國語》、《戰國策》書中的許多格言式警句廣為引用和流傳,一些寓言故事演變成頻繁使用、耳熟能詳的成語。
譬如:《國語·周語·邵公谏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劉文公與苌弘欲城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晉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華而不實,恥也。
再如:《戰國策·趙策·晉畢陽之孫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趙策·張孟談既固趙宗》——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戰國策·秦策·蔡澤見逐于趙》——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戰國策·楚策·莊辛謂楚襄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此外,諸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安步當車”、“不遺餘力”、“不翼而飛”、“高枕無憂”、“汗馬功勞”等流傳至今的成語均出自《戰國策》。
筆至夜深,合上書、推開窗。展望蒼穹,浩瀚銀河,繁星滿天。
想必當初先秦古人一定是夜觀天象,勵精圖治,指點江山,他們那諸如《國語》、《戰國策》等名篇佳作也正像那一顆顆閃亮的星鬥一直照耀古今!
正如元代張昱《寄孟昉郎中》詩雲:“孟子能文自老成,蚤于《國語》亦留情。省中醉墨題猶在,阙下新知誰與行?” !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旨在分享;圖自網絡,涉侵即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