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一座帶有“仙氣”的古城。
來到這裡,可以漫步海邊,看海聽浪,幸運的話或許能目睹到傳說中的“海市蜃樓”;
也可以去戚繼光故裡、登州府城走走逛逛,聽聽古城故事,感受一座城的人文曆史。
對了,千萬不能錯過蓬萊閣,登上蓬萊閣,聽聽“八仙過海”的故事,體會一下“仙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們最熟悉的“八仙過海”,屬于蓬萊神話體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流傳千載的神仙文化可以說是蓬萊古城的魂。
“八仙過海”中的八仙,其實并非虛構,在曆史記載中,他們确有其人。
八位神仙來自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代表着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皆被囊括其中。
呂洞賓是唐代道士,曹國舅原是北宋皇族,藍采和是個隐士,漢鐘離是魏晉時期的将軍……而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成仙前則是名農婦。
傳說他們海邊聚會,酒至半酣時望見海中有仙山若隐若現,便想渡海一探究竟。
他們大展身手,變幻各自的寶物作為渡海工具,随浪翻騰,無懼險阻。曆經磨難後,終于登臨仙山,為世人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
八仙過海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千年,正是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不懼險阻的精氣神的體現。
在蓬萊人心中,八仙代表的就是對闖蕩精神的追求。
而這樣一個充滿仙氣的地方,自然令人向往,無數文人墨客來到這裡,在蓬萊閣留下千古絕句。
杜牧感慨“不到蓬萊不是仙”;
李清照懷念“東萊不似蓬萊遠”;
曹雪芹則向往着“尋春問臘到蓬萊”;
大文豪蘇轼被貶蓬萊,也留下了“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的詩篇……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說到蓬萊,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戚繼光。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是戚繼光19歲那年,在蓬萊寫下的詩句,其中飽含着少年的壯志激情,也透露出當時山東沿海地區嚴重的倭患。
戚繼光出生在将門之家,17歲時,他承襲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佥事,而那時,正是倭寇最猖狂的時期。
據《登州府志》記載,最厲害的時候,倭船能達一千多艘,倭患十分嚴重。
戚繼光在家鄉任職期間,帶領軍隊和當地漁民多次擊退來犯的倭寇,戰功卓著的他,受張居正舉薦,26歲時就掌管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5個衛所,負責山東1600公裡的海岸線。
其後,在山東抗倭戰功卓著的戚繼光,被調任浙江,他組建戚家軍轉戰東南沿海十數年,掃平倭患,還大明王朝一片平靜的大海。
蕩平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州總兵,鎮守北方防線,修築明長城。
萬曆十六年,一生守護大明王朝疆土的名将,病逝于家鄉,時年61歲。
《明神宗實錄》評價戚繼光,“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禦虜,望著幽燕。”
戚繼光就像是一個守護者,守護着自己的家鄉,守護着國家的海疆平安。
伸出援手就是“神仙”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海就是蓬萊人賴以生存的糧倉。
在這裡,耕海牧漁的人們一次次接受着大自然的饋贈。
而這些“闖海”的人們,也都約定俗成地堅守着一個傳統,出海皆兄弟。不管誰在海上遇到危險,都要出手相助。
在風急浪高的海面上,隻要你發出求救信号,或者挂上一件皮褂子,周圍的漁船都會趕來傾力相助。
在蓬萊人看來,向困難中的人伸出援手,就是别人眼中的“神仙”。
伴随着旅遊業和制造業的興起,“闖海”已經不是蓬萊人唯一的營生,但先輩留下的開拓進取的“闖海精神”卻延續了下來。
在今天的蓬萊,湧現出許多新時代“闖海人”,他們被稱為“新八仙”。
在當地行業帶頭人的引領下,蓬萊人無懼風險,在各自的領域揚帆遠航,石油天然氣鑽井平台建造、造船海工、葡萄酒釀造等衆多行業蓬勃發展,也讓古老的蓬萊變得更加富饒、美麗。
今晚20:00,走進人間仙境蓬萊,聽“八仙過海”的傳說,看戚繼光的輝煌事迹,感受蓬萊人的闖海精神。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内容:《蓬萊——身在蓬萊即是仙》播出時間:2021年2月17日(周三)20:00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馮鵬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