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穆桂英他爹叫什麼名字

穆桂英他爹叫什麼名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1:02:16

穆桂英他爹叫什麼名字(穆桂英本姓慕容)1

《忠烈楊家将》劇照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劉博、楊柳,原題為:《真實的楊家将沒那麼多人》

“楊家将”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曆史傳奇故事。老令公楊業、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戲曲舞台上,這傳奇的一家人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氣概。“金沙灘”一戰,楊氏兄弟死傷殆盡,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蹤。僅剩的六郎依然在為國征戰。六郎死後,他的子孫——楊宗保和楊文廣,仍然是保衛國家的中流砥柱。楊家不僅男性上戰場,女性也是不遑多讓。穆桂英挂帥,百歲高齡的佘太君挂帥,讓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

然而,從史實角度來看,楊家将的故事隻是戲曲小說對楊業血戰陳家谷,最後忠勇殉國的悲劇性曆史事件的藝術化演繹。曆史上真正的楊業死後,隻有他的兒子延昭(即六郎)、孫子文廣曾是宋朝守邊的名将。民間之所以演繹出“楊家将”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來深受外族侵擾的北方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和向往。

民間小說、戲曲與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傳說中的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據傳說以及演義等的記載,楊家将的譜系是這樣的:

楊門男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楊繼業,繼業有八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名叫楊延昭,又名楊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廣,文廣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懷玉。

楊門女将: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懷女、穆桂英等。

楊門譜系,特别是楊門女将是從《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及《楊家将》二書而來,由于這些人物藝術形象塑造得好,深為老百姓所喜愛。

然而,在正史中,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确實存在,但他們的事迹遠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麼神奇。而其他人物則難尋蹤迹,或者身影模糊。

楊業确有其人,身死另有隐情

楊業是楊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為壯烈。

根據傳說,北宋初期,遼兵來犯,朝廷立擂求帥。太師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帥,于是擺台逞兇,打死多人,後被楊七郎劈死,楊家奪得帥印。不久老令公挂帥出征,潘仁美公報私仇,沒有按原定計劃接應,害死楊七郎,老令公楊繼業被困兩狼山,最後碰碑而死。其他楊家兄弟個個血染沙場,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軀,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異邦,隻有六郎回到家中。楊繼業的夫人佘太君上書皇帝,斥責潘仁美按兵不動;加上八賢王等人的幫助,潘仁美最終被貶官。民間傳說中,楊繼業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楊業死後,宋帝勉慰其家,贈太君龍頭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傳說有部分事實,但不盡然。

曆史上真正的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陝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後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他派少年楊重貴前去太原。後楊信投靠後周,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

雖然楊家這樣反複地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骁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稱其“無敵”。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後,與遼軍對陣,遼将耶律斜轸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楊業怎麼會與遼國交戰呢?原因是,當時處于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必然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根據耶律斜轸的話可以看出,劉繼業與遼軍對陣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雖然規模不大(隻是“角逐”),但足以擔當“無敵”的稱号。這樣的經曆也讓劉繼業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将軍,鄭州防禦使。《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後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宋以後,恢複本姓“楊”,單名業。因為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縣)和三交(太原北)一帶的駐防事宜。任職第二年,楊業即破遼兵于雁門(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西路軍攻克雲(山西大同)、朔(今朔縣)、寰(朔縣東北)、應(應縣),東路軍曹彬克涿州。遼國蕭太後南下應援,不久,宋朝的東路軍在河北戰敗,楊業奉命護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與遼國大軍相遇。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無奈之下仍舊孤軍力戰,終被陷于陳家谷口(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六十。楊業的事迹當時即被人傳述,後逐漸演為“楊家将”故事。

根據演義、小說所述,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是潘仁美。據民間傳說,在雍熙三年宋軍北伐時,潘仁美是西路軍主帥,楊業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對楊業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楊業乘勝追擊時,故意囤兵不動,又不給予糧草供應,最終導緻楊業兵敗身亡。在《宋史·楊業》中也有如此一段記載:“主将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大意是說:當時戍邊的主将非常忌妒楊業,悄悄上書诽謗楊業,宋帝看了之後什麼也沒問,而是把奏書封好送給楊業。當時楊業尚未伐遼,還在駐守雁門關,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而在楊業之上的“主将”是誰呢?民間一緻認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楊業之死事件中,潘仁美并非是罪魁禍首,而是監軍王侁。

也有人提出,害死楊業的最終禍首并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當時與王侁同為監軍的還有劉文裕。劉文裕官職在王侁之上(團練使高于刺史),并且是外戚,有一定的沙場經驗,他在軍中權力不應低于王侁。王侁監軍權力再大,也不可能隻手遮天。這樣推論下來,楊業之死或許更應該由劉文裕負責。當然,無論如何,王侁決策失誤的罪責是逃不掉的。

楊六郎應為楊大郎

傳統戲曲中,楊老令公與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個兒子。還有戲曲中說楊繼業有八個兒子,号稱“七狼八虎”。《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則說楊業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東都事略》中,則隻提到楊延昭一個兒子。從諸種史料看來,到底楊業有幾個孩子至今還是個謎團。

《宋史》記載的七個兒子分别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随乃父征戰,于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官名)。可見,他們并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楊業的四子是頗受後人争議的人物。楊四郎在正史中名為楊延環,而在民間戲曲中叫做楊延輝。元曲中曾說楊四郎在兩狼山戰役後就不知所終,明代《楊家府演義》則稱楊四郎在戰鬥中并未失蹤,而是被遼兵捉住。蕭太後喜愛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見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瓊娥公主許配給他,這樣楊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馬。在後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楊業傳》中卻記載,楊業戰殁後,楊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變節行為。所以,四郎到底結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楊八郎也是個頗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無。

在“楊家将”傳說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最著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然而,這兩個人物也非曆史之本貌。

根據正史記載,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并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隻是被稱為六郎。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但從正史中楊六郎的生活軌迹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馬。

根據史料記載,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都會帶他同行。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繼續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國南下進犯。當時楊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無法繼續,隻好撤退,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澶州之役時,楊延昭反對議和,他的主張和當時的丞相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最終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後來,楊延昭卒于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後,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他落淚。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那麼,遼人為什麼稱他為楊六郎呢?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後人或許就是根據“楊六郎”這個稱呼,将楊延昭演義為楊業的第六子。

楊宗保子虛烏有

按照小說的譜系,楊六郎之子為楊宗保,其孫為楊文廣,然而根據《宋史》記載,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叫楊文廣,楊宗保這個人物不存在。

楊文廣起初因為讨伐逆賊張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範仲淹相遇,範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名将狄青南征廣西時,楊文廣随軍從征,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後來,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将之後,而且還有功勞,于是提拔他為成州(甘肅成縣一帶)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當時,名将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前往離秦州(甘肅天水市)西北修築筚篥城。由于先前宋軍修建城堡,西夏人都會出兵破毀。于是楊文廣采取聲東擊西之計,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引西夏軍隊前去破壞。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筚篥,連夜構築好了防禦工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準備,隻能無奈地撤退。臨走前遺書說将奏請以數萬騎兵再來破壞。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将出擊追殺,斬獲甚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追擊敵人,楊文廣說:“這是先聲奪人,可滅了敵人的氣焰。再說,此處是必争之地,若讓西夏人知道了并奪了去,就很難再奪回來了。”經此一擊,西夏人果然不敢再來搗亂。

當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個城堡修成。皇帝下诏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為知泾州(甘肅泾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後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争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門女将撲朔迷離

“楊家男将”已然半真半假,撲朔迷離,那麼“楊門女将”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撲朔迷離”。正史中,楊家将中沒有佘太君,也沒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卻又能找到蛛絲馬迹。

先來說說正史。有人會說,中國古代向有“男尊女卑”的傳統,所以正史中沒有記載楊門女将。然而,此說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将女帥的記載。比如,王莽時期,山東琅琊就出了個奇女子——呂母,此女後來成為統領一方的女将軍(見《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呂母以後,有名的女将還有隋末唐初時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李淵起兵反隋時,平陽公主和丈夫柴紹一起為李家招兵買馬,“勒兵七萬,威振關中”。李淵渡過黃河以後,平陽公主領精兵一萬與李世民會師渭北,并開設幕府,俨然行軍主帥,她的部隊也号稱“娘子軍”。

以上這些巾帼英雄都是見諸信史的,但是,在民間人人皆知的“楊門女将”,在正史中卻連影子都沒有。倘若楊門女将确曾有過的話,正史不可能不記。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記,專收“義婦節婦”事迹的《烈女傳》也應該有記載。可見,楊門女将是否存在值得懷疑。

假如楊門女将隻在小說中出現,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她們是藝術虛構的,然而,在一些曆史資料卻又隐約能看到她們的影子。

先來說說佘老太君,戲曲傳說中,佘太君原名佘賽花,是楊業之妻,楊府的老祖宗。楊六郎、楊宗保相繼去世後,楊家将中,除楊文廣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那時,國家多難,邊境吃緊,楊文廣領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圍困。朝中無将,佘太君以百歲高齡,率十二寡婦征讨西夏,将西夏擊敗,救出文廣,其舉讓人敬佩。

有學者考證後認為,曆史上确有佘太君其人。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是後漢隐帝時期的府州團練使,這個“折德扆女”據稱就是佘賽花,封号太君。“佘”是“折”的訛傳。

《保德州志》還說,折家屢世居住在陝西府谷,從折氏曾祖以來,世襲軍職,多次參加抗遼戰争,而楊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習武,兩家正所謂是門當戶對。佘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響,酷愛研習兵法,頗通将略,曾協助父兄練兵把關。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随夫楊繼業侍北漢。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内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不亞于邊關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也提到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确有其人,且如此出名,為何正史中沒有為其立傳呢?有人認為,對于楊門這樣的習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夠助夫上陣,訓練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沒有為佘太君立傳也不足為奇。這個說法有些牽強。鑒于佘太君的事迹多見于清代的資料,所以佘太君這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難辨。

穆桂英是楊門女将中另一個受人矚目的女将。戲曲中稱她是楊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

話說楊業死後,楊六郎挂帥抗遼,屢立戰功。後被内奸王強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楊六郎則化名去北國販牛,大擺牤牛陣。大敗遼兵後,他才恢複真名楊延昭,并第二次挂帥征遼。當時遼兵擺下天門陣,六郎無法攻破,有高人指點說,唯有尋來降龍木,才能破陣。這降龍木長在山大王穆柯寨内,寨主便是十八歲的女将穆桂英。楊延昭派部将孟良、焦贊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卻變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帥十七歲的兒子楊宗保,兩人用激将法讓楊宗保陪他們去會穆桂英,結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對楊宗保很是傾慕,她說自己是忠良之後,願獻降龍木,并随軍攻天門陣,但要楊宗保娶她為妻。楊宗保起初不同意,後被穆桂英一番言語所感動,答應結親。第二天清晨,楊六郎見兒子三人未歸,親自來攻打山寨,結果被穆桂英生擒。幸虧孟良聽到動靜,才解除誤會。楊六郎羞愧而歸,楊宗保等人尴尬不已。

等楊宗保三人回到宋營,楊六郎準備處置兒子,正欲行刑時,穆桂英闖營,以獻龍木,殺遼将,幫破天門陣為條件保楊宗保人頭。幾經周折,楊六郎終于認識到穆桂英的本領,不但答應了兒子的婚事,還保舉她當攻打天門陣的大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帶領衆人終于破了遼人的一百單八陣。當穆桂英射殺天門陣主帥時,因用力過猛,兒子楊文廣降生了。

以後,穆桂英又曾多次領兵挂帥,充當大将,頻頻扭轉戰局。然而這個威風凜凜的穆桂英元帥在正史中卻未有記載,加上楊宗保這個人物在曆史上壓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認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說穆桂英這個人雖然是虛構的,卻可以從楊氏的眷屬中找到原型。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有位堂兄叫楊琪,此人曾娶慕容氏為妻。慕容氏是當時鮮卑大族,也是世代習武。所以,這位慕容氏或許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許是“慕容”氏的轉音。而“桂英”是民間通俗的名字,戲曲小說本就允許改編,于是就有了以慕容氏為原型的穆桂英。

當然,以上終歸是猜測,尚沒有真憑實據。

楊家将因何走紅

楊家将故事流傳了近千年,曆久彌新。那麼,楊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戶曉的?這其中有一個曆史的演變過程。

“楊家将”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稱無敵”,并且指出楊家将故事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廣泛流傳。這篇文章寫于楊業去世後的第六十五年,篇名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這位楊君是楊家的後人,名叫楊琪。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的詩,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将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由于北宋最終為外敵所滅,面對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們對那些血戰保國的将領更加敬仰和懷念。南宋的民間藝人對楊家将的故事進行了大膽想象和藝術加工,不斷加入了許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書中根據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将領楊嗣創造了七郎楊延嗣這個人物,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

到了元代,楊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代,楊家将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将演義》《楊家将傳》,楊家将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顼,約一百年的曆史。

明朝中後期,朝廷積弱,外敵虎視,這種局面與宋朝相似,楊家将成了民間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楊家将,希望借此宣揚忠君思想。在這樣的氛圍中,楊家将的故事更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将通俗演義》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兩部書,使得楊家将故事最終定型。明清兩代,戲曲舞台上以楊家将為題材的劇目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曆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

經過漫長的發展,原本隻有三代的楊家将被鋪寫成了五代;原本隻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動如花的女英雄。

金台2号,俠客島,學習小組,海外版精粹,海外網評,全球頭條等獨家欄目,盡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微信(rmrb_hww),歡迎讀者親們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