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羽絨服禦寒能力

羽絨服禦寒能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08:55:12

作者:劉壯實

亻爾矢口之首丬匕京今天夕夕冫令口馬?冫令至刂讠兌白勺讠舌者阝衤皮冫東昔夂了。

這兩天想必大家對“跳水式”下降的溫度頗有感受。據北京市氣象局消息,1月7日06時,北京南郊觀象台氣溫降至-19.5℃,迎來1966年以來最冷清晨。好在這波寒潮來得快去得也快,8日開始氣溫就逐漸回升了。

寒潮來襲,小編心裡不禁冒出這樣一個問題:幾百年前,什麼現代裝備都沒有的明清,人們是怎麼過冬的?

要知道,明清時期的寒冷程度比現代更甚。根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1900年以前的“嚴重強寒潮災害”僅記錄了17次,明清就占了13次。有學者把這一時期稱為“明清小冰期”。

難道,明清百姓禦寒靠的是“一身正氣”?

這自然是開玩笑。細翻資料,小編發現,明清百姓禦寒方法可真不少,根本不比現代人差。不信?且聽我一一道來。

“衣”——襖子、帽子和貂裘,“手爐”“護耳”咱都有

現代人說到冬裝,自然少不了“棉襖”的身影。關于“襖”的最早記載見于《魏書》,内有襯裡的稱“夾襖”,納絮絲綿的稱“棉襖”或“綿襖”,為秋冬季節之常服。明清時期,棉花開始大量種植,“棉襖”遂大興。

想到明清的冬天,大概很多人腦子裡會浮現出《大明風華》《甄嬛傳》中王公貴族披着鬥篷的華麗場面。作為防風禦寒的衣物,冬天外出的男女官庶,都喜披裹鬥篷。

羽絨服禦寒能力(羽絨服都擋不住寒氣)1

圖片來源:《甄嬛傳》

至于現代人常見的“貂皮大衣”(明清時期這類動物毛皮制作的衣物叫“裘衣”),可不是想穿就能穿的。當時官方對輿服禮制有着嚴格規定,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着裘衣,材料自是不同。

明清時期的人們,冬天出門也戴帽子。

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暖耳多用狐皮類材質制成,和我們用的耳套相似。到了清朝,官員冬季多戴皮制暖帽。

婦女通行做法是用鬏髻或者帕子把發髻包裹起來。《金瓶梅》裡面有關于女性冬季着裝的記載,“大紅緞子襖,青素绫披襖,紗綠綢裙,頭上戴着鬏髻……”此外,婦女還有“卧兔兒”或“昭君套”等戴在頭上的保暖飾品。

哦,對了,還有手套。起碼從出土文物看,這玩意兒西漢就有,不過依然是彼時殷實人家的專利。

這麼一想,明清時期的禦寒裝備貌似不比現代人差。

羽絨服禦寒能力(羽絨服都擋不住寒氣)2

圖片來源:《鐵齒銅牙紀曉岚》

“食”——吃着火鍋唱着歌,撸着小串唠着嗑

要說冬天的快樂,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那就兩頓咯。

提到火鍋,明清時期還真有。“十全老人”乾隆大爺就是火鍋的狂熱粉絲。

不信?《清宮膳底檔》都記着呢。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一年内,乾隆皇帝吃了不下兩百次火鍋,品類也不一而足:“炖酸菜熱鍋”“野意熱鍋”“燕窩蔥椒鴨子熱鍋”……

《宮女談往錄》中宮女回憶吃火鍋時也提到,“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添鍋子,有什錦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也有時吃山雞鍋子。反正我們有三個整月吃鍋子。”

可見,不分古今、不論身份,對火鍋的熱愛可是銘刻在大家的心裡呢。

除了火鍋,寒冬最“夯”還有就是烤肉。燒烤,這種簡單、原始的烹饪方式,在寒冬裡帶來的溫暖可不是一星半點。

《明宮史·飲食好尚》有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除了常見的肉類,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進入華夏的土豆和玉米也沒能逃脫先人“老饕”的嘴巴。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在大冷天裡,明清時期食客們吃着火鍋、撸着串。看到這場景,是不是懷疑自己穿越了?

羽絨服禦寒能力(羽絨服都擋不住寒氣)3

圖片來源:《甄嬛傳》

“住”“行”——“火牆”“暖轎”“手爐”,古代供暖系統了解一下?

對北方人來說,冬天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暖氣。但在沒有統一供暖的明清,怎樣讓屋子裡暖和起來也是一門大學問。

要想了解明清時期的取暖設施,不妨看一下故宮。故宮内很多建築都建有“火牆”,就是把宮殿牆壁建成“空心”的,牆下挖“火道”,添炭火的“炭口”設置在殿外的牆基裡面。這種結構在如今北方的很多建築裡依然存在。

寒冬一到,專職的司爐太監就會往“炭口”添上燒好的炭火,加熱整個房間。不隻是房間外,在房間裡也會擺放炭盆。内外共同作用下,給房間加熱上“雙保險”。

屋裡暖和了,出行可咋辦?沒有汽車的明清時代,富庶人家出門交通工具是轎子。于是,聰明的古人又開始想辦法:轎子用帷幕遮上,用以防寒,稱為“煖轎”。明代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中就有“探親眷高擡着煖轎,送人情穩坐着香車”的句子。

除了“煖轎”外,當時人們還可以捧一個“手爐”。“手爐”内放炭火,外部是圓弧形外罩,既可以導熱又防燙傷。

有“手爐”,自然就有“足爐”。“足爐”比“手爐”大一些,又叫“湯婆子”“錫夫人”,是放在棉被裡用來溫腳的。為防夜晚失火,“足爐”裡不能放炭火了,而是用熱水代替。(咦?這不就是現代的“暖水袋”麼?)

由是觀之,雖然沒有現代人的羽絨服、空調、集中供暖等現代裝備,明清時期的古人卻也用着古樸但實用的法子抵擋寒潮暴擊,有些法子還一直沿用到現在。不得不令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來源: 中國新聞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