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代節假日安排

唐代節假日安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9:17:51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了,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相信的科學的我們都知道,龍是不存在的,那這“龍擡頭”中的龍到底是啥?而且二月二為什麼有剃頭的習俗呢?

專家表示,“龍擡頭”這一說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龍擡頭”指的是二十八宿中代表蒼龍兩隻犄角的兩顆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個時候春風化雨、大地返青,全國春耕生産由南向北展開,因此“二月二”又有“春耕節”等名字。唐代還把每年的“二月二”列為國家公假日,全國放假一天。

唐代節假日安排(二月二在唐代是國家公假日)1

二月二到底是什麼節日?

二月二正統的名字應該叫“龍頭節”、“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青龍節”等,古代稱作“中和節”。

根據傳說,把二月二定為節日是源自三皇五帝中的伏羲。二月二這一天,伏羲大帝會親自下地幹農活,為全國人民做示範。皇後這一天會裝成農婦的樣子,給他送飯。後來的堯舜禹等帝王都延續了這一傳統,據說堯帝還是在二月二這天出生的。

到了周朝,二月二這天的節日活動尤其隆重,不僅周天子要耕地,文武大臣都要下地幹活,體驗一下農民伯伯的工作。

“二月二,龍擡頭”是怎麼來的?

關于“二月二,龍擡頭”的故事主要有三個版本:

神話版:武則天篡位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他使出了報複用殺手锏,那就是就是三年不下雨。有條小龍見到百姓們心裡苦,就偷偷下了一場雨。玉帝大怒,将小龍壓在山下,還說要在金豆開花的時候才能放他出來。有位老農發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号召大家将炒開花的玉米撒的滿地都是,對空中大喊“金豆開花了”,玉帝猛一看好像确實如此,就把小龍放了出來。小龍擡頭飛上空中,這天正好是二月二。

不過這個傳說有個硬傷,玉米原産于美洲,明朝後期的中國才有,所以唐朝農民炒炒黃豆還差不多。

地理版:二月二是驚蟄之後,地下的蛇、蚯蚓等動物從冬眠中醒來,這些長條形動物是龍的原型,所以“蟲擡頭”就變成了“龍擡頭”。

天文版:這個解釋大部分父母都給孩子說不清楚。原來古人認為天上的東西南北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每個區域有七個星宿,而二月二這天正好是東方青龍七星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開始上升的日子。

二月二為啥要剃頭?

中國人過節一定要吃些東西,不過二月二比較特殊,這天人們會給家常食品“改名字”,這天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馄饨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馄饨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春餅叫做“撕龍皮”。

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龍擡頭》中記載“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而且這天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鑒于清朝女子是不理發的,所以這男人出去剃頭,女人在家。這是不用幹活的一天,是少有的清閑日子。

唐代節假日安排(二月二在唐代是國家公假日)2

地方有什麼風俗?

舊時,每到二月二這天,許多村莊要舉行廟會,唱大戲、耍龍燈,熱鬧一番。二月初二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都往家裡引龍,引龍的方式多種多樣。

山東、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們一早打着燈籠到河邊或井裡去打水,一路上還将麥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狀物呈線狀撒在地上,就算把龍引進家中了。之後要燒香、上供,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龍”。引龍之後,家家戶戶做面餅,稱為“龍鱗餅”,據說有了鱗,龍就不會受凍了。還有些地方要做面條,叫做“龍須面”,吃龍須面是為了讓龍健壯有力。總之,這一天的食物多以龍的某一部位為名,以取吉利。吃餃子叫“吃龍耳雜”,吃油炸糕叫“吃龍膽”,喝茶要喝“龍井茶”,連烙餅的動作也叫“龍翻身”。

山東等地區這一天要炒黃豆,還有個順口溜:“二月二,龍擡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可見金豆開花并不是忽悠玉帝,真正的原因在這裡。

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辰日,過去在二月二也讓孩子們開筆寫字,希望接下來能有利于考取功名,不過現在已經沒多少人記得了,因為正月十七孩子們就已經開學了。(來源:新華社、齊魯晚報、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衆号)

綜合編輯:韓璐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