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古詩詞##天天詩詞推薦##唐詩宋詞#
秋徑
宋·釋保暹
杉竹青陰合,閑行意有憑。
涼生初過雨,靜極忽歸僧。
蟲迹穿幽穴,苔痕接斷棱。
翻思深隐處,峰頂下層層。
賞析
這是一首名篇,作者保暹也是北宋“九詩僧”之一,這首詩寫得淡然悠遠,細膩唯美,值得細細品讀。
秋色蕭條,在作者筆下,卻顯得幽深靜谧。首聯扣題“秋徑”,秋山小徑,青竹翠柏交相掩映,使得小徑靜谧而安詳。特别是剛下過雨,樹葉草尖上還有雨珠,打在身上,微微沁涼。
如此安靜,如此平和中,一個和尚悄悄走過,長袖飄飄,如同在小徑上滑行,看到如此美景,他的閑行也富有詩趣起來,故而說“閑行意有憑”。
詩的首二聯,景情互寫,人物并舉,寫得靜谧悠然,充滿詩意。
接下來,詩人刻畫小徑中的景物,用筆工細,描寫生動,其視角則從“歸僧”出發。他看到秋蟲在幽穴中爬行,一個“穿”寫出小蟲在秋天的生命力,而滋生的苔藓與斷枝落葉交錯,這些小生命和蒼翠的綠色,細思則有禅意。
秋色蕭條,落葉和苔藓終究要幹枯凋落,而蠕動的小蟲也終究要結束生命,人生于世不就像落葉苔藓一樣渺小,像小蟲一樣掙紮麼?因此,隻有參禅悟道,勘破生命,就能獲得内心的喜樂甯靜。
因此,他想起自己修行隐居之處,在高高峰頂,白雲籠罩之下,有他栖息的茅屋。那茅屋如此親切,又如此高遠,讓人超然忘俗,心生向往。
這首詩寫得非常幽靜淡然,毫不費力,讀起來卻韻味悠長,讓人一見難忘。
作者
釋保暹,字希白,金華(今屬浙江)人。普惠院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館,九僧之一(《清波雜志》卷一一)。有《處囊訣》一卷(元吳師道《敬鄉錄》卷一四),已佚。
沼寺詩
唐•牛仙客
步步穿籬入境幽,
松高柏老幾人遊。
花開花落非僧事,
自有清風對碧流。
簡析
前二句寫的是碧流寺清幽寂靜的環境。“步步傳籬入境幽”寫其深幽,且有“曲徑通幽”的效果。“松高柏老幾人遊”寫其寂靜,因為人罕至此。
後兩句“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既是寫景,又提攜禅義。花開在清風中,迎風飄舞,清芳明豔;花謝在碧流裡,随流消逝,枯顔凄婉。但面對這清芳明豔與枯顔凄婉,僧人都不動心。不是不知道花開花落,而是深悟“本來無一物”,所以也就惹不上這點“塵埃”了。
這已契真如的心,有如清風碧流,自在随緣,任性悠遊,雖過花帶草,入寺出山,卻不着半絲,清淨無染。這份清淨無染,是連個清淨無染的念頭也沒有的,隻 是當下花開花落,清風碧流,就是了。最後一句暗含寺名,也是善巧。
作者
牛仙客(675-742),唐鹑觚(今甘肅省靈台縣北)人。初為縣小吏,以軍功累轉洮州司馬,累遷太仆少卿、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左相,封豳國公。
楓橋三絕詩
宋•孫觌
白首重來一夢中,
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
倚枕猶聞半夜鐘。
簡析
詩人應該有兩次遊覽楓橋的經曆,第一次到來,應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之時,而再次到來之時已是白發滿頭,人生暮秋,歲月流逝,恍如驚夢,令人無限感慨。夢是虛無缥缈的,同樣缥缈的還有短促易逝的歲月,詩人有如此感受的原因,是人生不順,屢遭挫折,還是時局動蕩,民生凋敝;是功名落空,事業無成,還是親朋離散。凡此種種,不需要明言,也無須坐實,似乎是在暗示讀者,人生就是那麼變動不居,事事難料,幾十年的功夫,眨眼間就過去了,不管何人,不講地位,不論賤貴,誰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羅網。詩中“一”字更強化了這種虛無變幻的感受,幾十年的歲月,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痛苦、蒼涼,彌漫全詩。
此時的楓橋,青山悠悠,綠水長流;烏啼聲聲,遺響千年;月升月落,亘古如斯;夜半鐘聲,永恒不變。什麼都沒有改變,月亮還是那月亮,鐘聲還是那鐘聲,改變的是人,曾經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垂垂白發,步履蹒跚的老詩人。改變的是心情,意氣風發轉換成凄清冷寂,無限惆怅的心情。青山一脈,水天相接,風光宜人,永遠不變,可是看風景的人,早已不是滿頭青絲、滿懷抱負的青年,而是蒼老憔悴、心力不濟的衰弱老頭,心情也不是當年飽覽山河的心花怒放,而是曆盡滄桑的無限凄涼。再看看那個夜晚,烏鴉啼叫,依然叫人毛骨悚然,心生悲涼,依然聲聲刺痛耳膜,敲碎心魂。月升月落,光明時仍舊光明,暗淡處仍舊暗淡。楓橋靜默,無語千年,古寺悠悠,斑駁歲月,詩人的心中有烏啼的傷痛,有月落的凄涼,還有古寺沉默的孤寂。風景都沒有變,塗抹在風景上的色彩也沒有變,凝聚在風景中的心情也沒有變,張繼的傷情像一條河,流向後世,流進每一個文人的心田。不祥的烏啼像一首哀歌,響徹夜晚,也響徹每一個文人的心空。還有那輪明月,帶着暗淡的憂傷,伴着無聲的哭泣,傷透了張繼的心,也傷透了每一個文人的心,此時到此一遊的孫觌也不例外,他身在楓橋,心卻停在曆史的深處。
時間永遠在流逝,曆史永遠在變遷,人生百年不過昙花一現,不過白駒過隙,可是這種詩意的楓橋感受,這種深沉的憂患傷感,會随着詩文,定格于曆史,定格于千秋萬代的讀者心中。
作者
孫觌(1081—1169)宋代詩人、骈文家和書法家。字仲益,曾提舉鴻慶宮,故自号“鴻慶居士”。出生于晉陵西徐裡(今江蘇常州武進區禮嘉住基村),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觀三年)科舉登進士,曾任翰林學士,戶部、吏部尚書。後為谏臣。他彈劾蔡京等權臣,奮不顧身主毀黨人碑,為蘇東坡破黨禁,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因口語忤執政,斥居象郡(今分屬廣西、貴州),流離十載,公元1144年(紹興十四年)歸隐太湖馬迹山二十餘年,卒于西徐裡,壽登八十九。
#最美禅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