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怎樣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如今,中職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此次課程改革不僅涉及到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對數學等文化基礎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明确指出:“教師應更新觀念,優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進現代信息化教學”因此,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中職課程的有效整合既是課改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升中職教學質量的必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學校要怎樣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如今,中職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此次課程改革不僅涉及到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對數學等文化基礎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明确指出:“教師應更新觀念,優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進現代信息化教學。”因此,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中職課程的有效整合既是課改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升中職教學質量的必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以筆者所教授的“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及應用”為例,在傳統教學中,對于該内容的設計常常采用導入環節教師叙述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新知環節教師引領公式推導并闆演過程,練習環節學生在書本上完成教材習題等。而在信息化教學理念的指引下,無論是教學思路還是教學手段都有了較大變化。比如,筆者就針對中職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強,但數學基礎十分薄弱且學習興趣嚴重缺乏的現實情況,在情境導入環節,以“計算機病毒傳播”問題為例創設教學情境,建立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這種結合專業特點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助學生理解題意并建立數學模型。在發現新知環節,将動畫演示與教師書寫有機結合,并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有限到無限,實現由“形”到“數”再到“符号”的轉化,能夠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逐步突破教學難點。在學生練習環節,分公式辨認、直接應用公式及綜合應用公式三關設置練習,并以闖關遊戲的方式檢測學生對公式的理解、記憶和運用情況,不僅能夠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檢測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标的達成。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引入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明顯,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信息化手段的直觀形象性對人感官的沖擊力,是單純依靠教師口頭叙述題意所不能及的,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解決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信息化手段能基于中職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水平,将難懂的數學推導過程簡單化、形象化,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并在頭腦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三是能實現即時評價和反饋,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和雙向互動。信息化平台能夠實現即時統計彙總、雙向傳輸等功能,比傳統教學更加方便、高效,使教師和學生能及時把握掌握知識的情況。
但是,信息化教學的劣勢也同時彰顯,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成本和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所以,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全面普及需要一定的時間,除了學校對環境、硬件的支持和配備外,還需着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更新觀念,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意識,更重要的是對教師進行技術方面的培訓,從而将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真實的課堂實踐。因此,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和思考,筆者就中職信息化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首先應是優秀的“教學設計”,要依據教學内容和學情,突出實用性,不能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如今,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最初的幾個學科逐步擴展到多專業、全學科。随着信息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其優勢和效果也逐步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技術越來越精良、花樣也不斷被翻新。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教學是一門藝術,表現力固然重要,但實效性才是根本。并非所有學科、所有内容都需要信息化,“用不用”“什麼時候用”“怎樣用”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首先應是優秀的教學設計,它既要有先進的理念、高超的技術,又要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它源于教師對教學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對學情的準确定位,隻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确判斷、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并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到不盲從、不做作、不誇大、不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不能用信息化手段代替學生的思考和實踐。隻有經過理性思考後,才能從教學的本質出發,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最終真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二,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應逐漸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應緻力于每位學生的需求,實現教育的個性化發展。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不僅應着眼于教師“教法”上的不斷創新,更應聚焦于學生“學法”上的不斷改進。要從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出發,緻力于滿足不同基礎、不同能力學生的不同需要。比如,依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設置教學進度和闖關練習;根據學生的反饋效果生成個性化的作業等。改變“一刀切”的傳統模式,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這一切都要依賴于信息化技術的強大支撐,更與教師的學生觀、教育觀密不可分。
第三,教師是信息化教學推進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能成為最大的阻力,要加強對教師理念和實踐的雙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投入固然重要,但關鍵因素在教師,它不僅有賴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更有賴于教師自身技術水平的提升。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先生曾說:“即使在信息技術運用教育投入巨大的國家,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沒有明顯提升,兩者之間并不簡單相關。技術确實很重要,但為了實現技術所體現的巨大潛能,各國必須提高投資的效率,關鍵一點是必須把教師推到設計和實施信息技術變革的前線。”瑞士教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1/2資源投入教師培訓,1/4投入硬件,1/4投入軟件,他們強調,如果不投入1/2的教育資源在教師培訓上,其他所有的投入可能白費。由此可見,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主力,亦可能成為最大的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改革的成敗。因此,要加強對教師理念和實踐的雙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作為中職教師,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我們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探索的空間,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以學生能力的提升作為檢驗教學成敗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切實提升中職教學質量,最終把學生培養成未來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北京市求實職業學校)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0日第1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