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着嘴”
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曆史學家王振铎先生根據古籍記載于1951年複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複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争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删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這麼看起來,教科書中的張衡似乎隻是國人給他神化的結果?他其實是個僞學霸?
真相1:關于地動儀的那些事
在《後漢書》等古籍中,對地動儀的外形均有所記載:“以精銅鑄其器,圓徑八尺,形似傾樽......蟾蜍張口受丸,聲乃振揚”,但内裡結構究竟是什麼樣的,隻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模糊不清的描述,這也讓完整複原模型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王振铎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複原的模型,受到了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的質疑,當都柱達到2米時,并不是直立的杆,而是懸垂擺,所以是不成立的。之後的事情,你們也都知道了。
雖然複原的模型有問題,但是這并不能否認張衡地動儀的作用,在《後漢書》确實有檢測到地震的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驿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在當時這可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發明制造。目前對于模型的複原還在探索中,非常期待複原成功的那天。
真相2: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王子和地動儀一樣,張衡造的渾天儀早已失傳,隻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以及天文著作《靈憲》留下了部分介紹,讓我們窺探張衡的聰明才智。
古人其實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迷信,早在漢代,張衡就提出了渾天說,解釋了月蝕的成因;測出黃赤交角為24度;記錄了2500顆恒星,繪制出我國第一張完整的星圖;還參考西漢耿壽昌設計的渾象,制成了用水力來推動演示星空變化的“渾天儀”。
北宋·蘇頌的《新儀象法要》還描繪了“渾天儀”的效果:“置密室中以漏水轉之,令司之者閉戶唱之,以告靈台之觀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皆如符合。”
據《晉書·天文志上》記載,渾天儀裡還有一個“随月盈虛,依曆開落”,相當于今天鐘表日期的瑞輪莢,算是最早的活動日曆了。
真相3: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數學天才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早研究過立方體和體積的人之一,雖然唐朝的太子李賢認為《後漢書》裡面提到的《算罔論》,極有可能和《靈憲》是一本,“《衡集》無《算罔論》,蓋綱絡天地而算之,因名焉”,但《算罔論》确實是張衡的數學著作,今天已失傳,無法考證,不過張衡的數學天賦依舊被記錄了下來。
張衡在魏晉數學家劉徽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的基礎上,通過“漸進分數”計算出了圓周率為10的平方根,即3.16,雖不比祖沖之的7位精确度,但還是不得不服!
真相4:十年磨一劍的文學大家
由于張衡的發明家名氣過大,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他的文學功底,人家光科學、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著作就有32篇。可以說,張衡既是漢大賦的終結者,又是漢抒情小賦的開創者,同時還是五言詩、七言詩的先驅者。
比如分分鐘就能拿到百萬閱讀量,刷爆朋友圈,“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的《二京賦》。除此之外,還有《歸田賦》《南都賦》《思玄賦》等作品,在南朝編選的《昭明文選》裡,都能找到足迹。
據孫文青的《張衡年譜》記載,張衡傳于世的詩歌僅三首,以《四愁詩》最有名:“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史學家們認為和曹丕的《燕歌行》不相上下,淸·沈德潛在《古詩源》裡更是給出了誰敢模仿,誰就是東施效颦的評價,“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後人拟者,畫西施之貌耳”。
真相5:技術高明,曾被譽為“木聖”的機械大佬
比如那個傳說中比西方的風信雞早了1000多年的“地動儀”;繪制了完整的地形圖,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獨木飛雕”,在晉·崔豹的《古今注》裡雖也有較詳細的描述,不過由于時間的叠代,已經無法見到了。
真相6:能寫能造還能畫的小能手
唐代畫家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就把張衡排在了東漢六大名畫家之首,他畫的一幅《巴獸潭》,不僅得到張彥遠的肯定,還留下了“足趾畫怪獸”,能用腳畫畫的傳說。
結 語關于張衡的才能,我們已無法親眼見識,但就像文學大家郭沫若說的那樣:“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杞千齡,令人景仰。”後世的月球環形山命名也好,設立專門的獎項也好,小行星命名也好,礦石命名也好,這些都是後來人對張衡貢獻的肯定和敬仰。
除了神仙大觸張衡,你還知道哪些全能選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比較一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