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糧票的故事全集

糧票的故事全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7:04:55

糧票的故事全集(百姓故事拾穗人)1

頭戴草帽,身挂竹簍,右手持鐮,走三步,一彎腰,再起身,一把稻穗放進竹簍。在剛剛被收割機收割完的稻田裡,一位老妪不斷機械的重複着一個動作,眼神銳利,她跟随收割機輾轉于田塊間,用鐮刀割下收割機遺落下來的谷子,最大限度讓付出辛苦汗水的成熟稻谷顆粒歸倉,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勤儉節約。

老妪名叫唐枚英,中方縣桐木鎮豐坡村人,今年剛到古稀之年,子孫孝順,她本該是在家休息安享天倫,不必再操勞,卻因為小兒子潘福一次機械收割水稻,讓她有了挂上竹簍、重拾鐮刀、撿拾稻穗的想法。

“我看到收割機收割的不徹底,很多地方有遺漏稻穗,如果不去撿拾,就會造成浪費。”唐枚英不擡頭,一步一步往前尋去,不時将一把稻穗放進竹簍。

唐枚英世代務農,與稻田、農作物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稻田裡拾撿遺落的稻穗,是很多人熟悉的事情,也成了唐枚英對那個年代美好的回憶。

糧票的故事全集(百姓故事拾穗人)2

唐枚英說,自己5歲讀書,16歲考上農業中學,但是由于母親生病無人照料,自己辍學回家,至此開始一人挑起家庭的重任。

“那個時候條件不好,經常吃不飽,我一個人要到人民公社去賺工分養家。水稻收割後,還經常和母親一起撿拾稻穗,雖然不多,但是可以解決一點是一點。”唐枚英的話似乎打開了記憶的一扇門,雙眼堅毅而明亮起來。

過去,溫飽依舊是農村家庭的頭等大事,雖然家家都有一兩畝薄田用于耕種,但是對于有小孩的家庭來說,仍然入不敷出,農村人的收入就指望着那幾畝田了,自然能省則省。

“我們從小飽嘗過餓肚子的滋味,深知辛勤汗水換來的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時刻注意節約和珍惜每一粒糧食。”唐枚英不光自己以身作則,勤儉節約,還經常教育子女節約糧食從點點滴滴做起。

拾穗靠的并不是氣力而是眼力,在收割一空而且稭稈和野草泥土混雜一片的田間,找到遺漏的穗頭,要非比尋常的眼力勁。這一點,唐枚英已經駕輕就熟了。

拾穗,似乎零碎,但它可以集少成多,顆粒歸倉。半天下來,唐枚英可以撿上十來斤。“打成大米還有6、7斤哩!”唐枚英見到竹籃裡逐漸增多的稻穗,滿足感溢于言表。

如今,脫貧攻堅讓他們擺脫了世代貧困的窮根,鄉村振興讓他們品嘗了現代農業的甜果。

小兒子潘福勤勞踏實,2015年成立了中方縣材興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以承包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和代耕代收服務。2019年在桐木鎮豐坡村和桐木村等地承包土地,其中連片經營300餘畝進行生産;代耕土地37畝,總收入達59200元。

“袁隆平院士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是高産和優質的結合,讓我們牢牢端穩飯碗的同時,日子越來越富裕。 ”今年潘福将承包土地種植面積擴大到800餘畝,平均畝産近1300斤,實現了大豐收。

其實,唐枚英完全沒有必要再來撿拾稻穗,感受頭頂烈日、三十多度的高溫天氣,已經年過七旬的她有點吃不消了。“現在日子已經好起來了,家裡也富裕起來了,沒有必要再去田裡吃苦啊!”小兒子潘福反複勸說。

“機器收割是比以前快多了,但地裡掉落了不少稻穗,就這麼丢掉太可惜了,每一粒糧食都應該被珍惜。” 唐枚英回應道。

家人們看到唐枚英如此執着,慢慢也就由着她,潘福每次收割都會把她帶上,讓她在一旁慢慢撿拾,還不忘提醒幾句,要她注意身體。于是,就有了金黃的稻谷、轟鳴的收割機與彎腰拾穗的唐枚英互相映襯,構成了一道别樣的田園“豐”景。(記者 張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