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藝茅獎三部曲繼《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後推出的話劇《主角》,9月3日晚作為第十七屆“文華獎”參評劇目在衡水保利大劇院上演。該劇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推薦、陝演集團·陝西人民藝術劇院與人民網共同出品、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打造。
話劇《主角》改編自作家陳彥茅盾文學獎同名獲獎作品,70餘萬字巨著濃縮成舞台上的210分鐘,講述了憶秦娥從一個11歲的放羊娃到劇團燒火丫頭,後拜四個秦腔老藝人為師勤學苦練,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名聲,憑借自己的天賦和汗水,一步步從配角奮鬥到主角,榮膺一代“秦腔皇後”美譽的故事。該劇通過憶秦娥近半個世紀的人生興衰際遇反映秦腔起起落落,描繪出一幅複雜世相的宏闊畫卷。
從文學到戲劇的轉譯:六部秦腔劇目串聯全劇
話劇《主角》被認為是一部動人心魄的命運之書,一個以中國古典的審美方式講述的寓意深遠的“中國故事”。劇作家陳彥把在戲劇界浸潤三十幾年的人生閱曆與藝術積累傾注于作品,不僅集中塑造了一位以戲為生、堅守藝術正道的秦腔藝人形象,更創造了一份如秦腔般慷慨而深沉、渾厚又婉麗的藝術之美。
話劇《主角》創排過程猶如對藝術不斷精進的主角誕生過程。曆時3年創作,編劇曹路生九易其稿,在忠實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将文學作品在戲劇舞台上進行重構,呈現出了從高品質文學到高水準戲劇的轉換。更發揚舞台藝術特有的直接性和沖擊力,在短促的舞台時間和有限的活動場景中,精準敲響了憶秦娥如歌人生中最關鍵的音符。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主角是戲的藝術擔當,也是戲的精魂所在,因此,《主角》的主人公憶秦娥擔當的正是重續文脈的關鍵環節。編劇曹路生以極為巧妙的戲劇構思,用六部秦腔劇目精巧連接起整部話劇,真實表現出秦腔主角演員所在的秦腔舞台上下的戲劇與生活,把内容與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全劇架構與内容表達非常熨帖,主人公的心路曆程發展到哪個階段,就由暗喻主人公内心的那部戲成為一個戲劇情境,然後再由具有不同戲劇關系的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結成戲劇情節,每一出戲中戲都是主人公命運嬗變的一個新的轉向平台,串起了憶秦娥藝術生命演變的軌迹及情感命運的波瀾起伏。
戲中戲結構:契合以主角為“主角”的題材訴求
導演胡宗琪深谙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美學特點,少而精的舞台布景、流暢的明暗切換,不動聲色地驅動着時空流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這段跨越四十餘載的藝壇故事。16根充滿寓意的台柱子,53個代表不同時空的場景轉換,306套精美戲服,衆多人物的會聚,共同烘托成就了“主角”奮鬥不息的人生。
在形式上,《主角》全劇不分場次,以《楊排風》《白蛇傳》《遊西湖》《狐仙劫》等憶秦娥主演的劇目為時序,講述她藝海沉浮的經曆。在兼顧中國戲劇與古典戲曲美學的同時,對舞台藝術的運用和表達上更是出神入化,搬上一把椅子,兩位服裝師為憶秦娥穿上戲服,伴随着燈光鑼鼓,舞台上“出将入相”顯現,主角就成了戲中人。随着劇情的推進,舞台上的憶秦娥脫下戲裝就跳出戲外,一扮上角色就進入戲中。這樣的“戲中戲”結構,高度契合這部以主角為“主角”的作品的題材訴求。追求中國傳統戲曲的簡約、寫意和留白的舞台,留給了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也帶給觀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不用明星:陝西人藝演員提前兩年學習秦腔“四功五法”
在《主角》裡,不僅憶秦娥是主角,那些形形色色的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為軸心的主角。這也是陳彥聚焦小人物的書寫一以貫之的基石,因為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從《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再到《主角》,陝西人藝堅持選擇平凡世界中的芸芸衆生作為主角,書寫人民史詩,講述中國故事。此次角逐文華大獎的話劇《主角》,依然沒有選用任何明星,全部采用陝西人藝普普通通的舞台文藝工作者,尤其大膽使用年輕人擔當主角挑大梁。
在《主角》中擔當主角的劉李優優,雖是一位90後的年輕演員,卻已有着數百場演出的豐富經曆,曾出演話劇《白鹿原》中的白靈,《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曉霞,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不僅如此,此次出演話劇《主角》的演員均是擁有全國數百場演出經驗的優秀演員,更有近十餘位演員曾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其中更不乏有“金獅獎”“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等多項戲劇界獎項在身的實力擔當。老中青三代演員攜手,展現了關中大地本地演員的整體實力。
由于劇中需要文功武戲的展現,為了塑造好原著中秦腔劇團裡形形色色的人物,陝西人藝的演員們提前兩年就開始進行唱腔、腿功、身段等戲曲特訓,學習秦腔“四功五法”,用專業戲曲演員的标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每天練功,踩胯、撕腿、劈叉……這對于沒有童子功的話劇演員來說,過程艱辛又痛苦。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弓立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