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

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3 04:17:25

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黃帝内經》中的十五絡脈《黃帝内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經典論著,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因而曆代醫家尊《内經》為“醫家之宗”大家熟知,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是古代“三黃”之一,“五帝”之首,今陝西省黃陵縣有其墓而岐伯是何許人也?其鄉籍在何處?未見史載,實為醫史的一大缺憾,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黃帝内經中的十五絡脈)1

黃帝内經的6種脈法

《黃帝内經》中的十五絡脈

《黃帝内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經典論著,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因而曆代醫家尊《内經》為“醫家之宗”。大家熟知,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是古代“三黃”之一,“五帝”之首,今陝西省黃陵縣有其墓。而岐伯是何許人也?其鄉籍在何處?未見史載,實為醫史的一大缺憾。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手太陰之别,名曰列缺,

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為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沖脈有十四經,各别出一脈,有十四脈,脾髒複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為大絡。任、沖及脾所出,散絡而已;餘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别走餘經,以為交通。從十五絡,别出小絡,名為孫絡。任、沖二脈雖别,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别也。别于太陰□經,故曰别也,餘皆仿之。此别走絡,分别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于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

平按:注“别于太陰”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于掖下分間,

掖下分間,即手太陰經也。

平按:“掖下”《靈樞》、《甲乙經》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陽明。

并,薄浪反。絡入魚際,别走陽明經也,陽明與太陰合也,餘皆仿此。

平按:“之經”,“經”字袁刻誤作“道”。“手兌掌熱”《靈樞》作“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甲乙經》作“手兌骨掌熱”,餘與《靈樞》同。“一寸半”《靈樞》作“半寸”,《甲乙經》作“一寸”。

手少陰之别,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别走太陽。

裡,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别通,為絡居處,故曰通裡也。支,搘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搘膈而間之,虛則不能言也。

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經》作“在”。“一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半”。“腕後一寸”《靈樞》作“掌後一寸”。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關。

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内,起于别絡,内通心包,入于少陽,故曰内關也。

去腕二寸,出于兩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

檢《明堂經》兩筋間下,有“别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

平按:“為煩”《靈樞》作“為頭強”,《甲乙經》作“為煩心”。

手太陽之别,名曰支正,

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别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

去腕五寸,内注少陰;其别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

施,縱緩也。肬,音尤,□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

平按:“去腕”《靈樞》、《甲乙經》作“上腕”;“節施”作“節弛”按:

“施”與“弛”通。注“□”,袁刻誤作“腫”。

手陽明之别,名曰偏曆,

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曆手臂,别走太陰,故曰偏曆也。

去腕三寸,别走太陰;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别者,入耳會于宗脈。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瘅鬲,取之所别。

手陽明絡,上于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手陽明絡别入耳中,與宗脈會,故實則齲而聾也。五陽之脈皆貫于膈,故陽虛膈中瘅熱之病如此也。

平按:“别走”《靈樞》作“别入”。“偏齒”,正統《靈樞》作“徧(遍)齒”,按《集韻》“偏”通作“徧(遍)”。“會”《靈樞》作“合”。“齲耳聾”《靈樞》無“耳”字,《甲乙經》“耳”上有“齒”字。“瘅”《靈樞》、《甲乙經》均作“痹”。注“四脈”,“四”字原鈔作“曰”,恐誤,袁刻作“四”。“五陽之脈”,“脈”字袁刻作“絡”。

手少陽之别,名曰外關,

此處少陽之絡,别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别。

實則肘急,故攣;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

平按:“其病”,“其”字《靈樞》無,《甲乙》無“其病”二字。

足太陽之别,名曰飛陽,

此太陽絡,别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去踝七寸,别走少陰。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别。

窒,塞也,知栗反。太陽走目内眦,絡入鼻中,故實則鼻塞也。虛則無力自守,故鼻衄也。

平按:“鼻窒”,《靈樞》作“鼽窒”,《甲乙經》作“窒鼻”。

足少陽之别,名曰光明,

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陰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别走厥陰,下絡足跗上。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

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躄,跛不能行也。躄,音擘。

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厥陰”下,《甲乙經》有“并經”二字。“跗”下,《靈樞》、《甲乙經》無“上”字。

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

足陽明谷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于大絡,故曰豐隆。

去踝八寸,别走太陰;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狂癫疾,虛則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

實并于上,故為癫疾。虛則下不足,故足不收。

平按:《靈樞》、《甲乙經》“頭”下均有“項”字;“卒瘖”均作“瘁瘖”。“狂癫疾”《靈樞》作“狂颠”,《甲乙經》作“颠狂”,均無“疾”字。

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

肝木為公,心火為字,脾主為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

平按:注“脾土”,袁刻誤作“啤上”;“因”誤作“固”。

去本節之後一寸,别走陽明;其别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别。

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幹,厥氣亂于腸胃,遂有霍亂。食多脈實,故腹中痛。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平按:“腹中”《靈樞》、《甲乙經》作“腸中”。注“脹”,袁刻誤作“振”。

足少陰①之别,名曰大鐘,

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别注之處,故曰大鐘。

平按:“大鐘”,正統本《甲乙經》作“太鐘”。

①“陰”,蕭本誤作陽。今據仁和寺本改。

當踝後繞跟,别走太陽;其别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别。

大鐘絡走心包,故病則煩悶,實則膀胱閉淋,不足則為腰痛也。

平按:“貫”上,《靈樞》有“外”字。“閉□”《甲乙經》作“□閉”。

足厥陰之别,名曰蠡溝,

蠡,力灑反,瓢勺也。胻骨之内,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陽;其别者,循經上臯,結于莖。其病氣逆則臯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别。

臯,囊也。此絡上囊,聚于陰莖也。挺長,陰挺出長也。虛則陰癢也。

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循胫上臯”《靈樞》作“經胫上睾”,《甲乙經》作“循經上睾”。

督脈之别,名曰長強,

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别。

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

平按:“督脈”一段《靈樞》、《甲乙經》均在

“任脈”之後。“俠膂”《靈樞》作“挾膂”,《甲乙經》作“俠脊”。“肩甲”《靈樞》、《甲乙經》均作“肩胛”。“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甲乙經》注:“《九墟》無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誤作“病”。

任沖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别。

尾則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于尾翳,故得其名。任、沖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沖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為癢搔。葉牢反。

平按:“任沖”《靈樞》、《甲乙經》均作“任脈”。“癢搔”《甲乙經》作“搔癢”。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

脾為中土,四髒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

平按:“大絡脈”,袁刻作“大脈絡”,《靈樞》、《甲乙經》無“脈”字。注“中土”,袁刻誤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别。

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于胸脅,散于百體。故實則遍身皆痛,虛則谷

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

平按:“泉掖”《靈樞》、《甲乙經》均作“淵腋”,說見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節”《甲乙經》作“百脈”。“皆取之所别”《靈樞》作“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甲乙經》無“所别”二字。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盛則血滿脈中,故必見。虛則脈中少血,故必下。脈下難見,故上下求之。人之禀氣得身,百體不可一者,豈有經絡而得同乎?故須上下求之,方得見也。

平按:“異所”下,《靈樞》、《甲乙經》均有“别也”二字。注“脈下難見”,袁刻作“脈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