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詞—“大數據殺熟”。
殺熟,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憑借熟人的信任,從中獲取額外利潤。
而大數據殺熟,則是某些平台,針對不同的用戶,标注不同的價格。
老用戶顯示的價格,會明顯高于新用戶。
早在2018年,這個詞彙就被選為當年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詞之一。
去年,有10家互聯網企業簽署承諾書,稱不利用大數據“殺熟”。
涉及這一現象的企業諸多,滴滴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這兩年,滴滴不斷引發争議,曾經不可一世的它,現在怎樣了呢?
北京小桔科技成立
創始人程維,2005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了阿裡巴巴,從B2B公司銷售做起。
6年後,他已經是支付寶B2C事業部的副總經理。
從一線銷售到運營管理,忙碌是他變化的生活中,唯一不變的狀态。
但也正是忙碌,讓他看到了創業商機。
有一次,他要去見一個客戶,但在路邊等了很久都沒有打到車。
常常苦于打車困難的程維,想到可以做一個打車軟件。
人們可以在出門前提前叫車,節省在路邊幹等的時間。
于是,2012年6月他離開阿裡,創辦了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經曆了3個月的準備和推廣,滴滴出行正式在北京上線。
成立之初,打車平台隻有200個司機,總共20部手機。
滴滴出行,口碑上行
這種利用網絡的打車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并不被大衆熟知。
但是很快,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滴滴打車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緻。
2012年年底,滴滴就完成了A輪融資,獲得金沙江創投的300萬美元投資。
四個月後,騰訊集團又對滴滴打車投資1500萬美金,B輪融資完成。
滴滴良好的發展勢頭吸引了不少創業者,這種打車模式被不斷複制。
但那時候的滴滴打車,還沒有那麼多争議,平台口碑很好,訂單也是最多的。
這時,滴滴打車的市場份額占59.4%,是其他所有打車軟件市場份額的總和。
而這些打車軟件中,能和滴滴一決高下的就是快的打車。
2014年,滴滴和快的,展開了一場網約車領域的“厮殺”。
這一年,滴滴動作不斷,頗有要“稱霸武林”的氣勢。
它先是于這年年初和微信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叫車後使用微信支付,可以獲得平台補貼。
緊接着滴滴就拿到了來自中信産業基金、騰訊集團等共計1億美金的投資,完成C輪融資。
此外,它還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粉愛行動”,旨在關注女性出行安全問題。
很快滴滴的D輪融資也完成,共計7億美元,是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融資。
最終,滴滴和快的的這場博弈,以兩家合并畫上了句号。
為什麼滴滴出行2014年的融資步伐如此之大之快呢?
我想這離不開柳青的加入。
此前,柳青已經是高盛亞洲區的執行董事。
2014年,柳青出任滴滴首席運營官一職。
那筆成立以來最大數額的融資,就是在柳青的帶領下完成的。
一年後,滴滴宣布完成共計30億美元的融資,并且已超過Uber6年來累計的10億訂單數。
2016年,也是滴滴大跨步的一年。
Apple對滴滴進行了單筆10億美金的投資,并且與騰訊、阿裡一起成為滴滴的戰略投資者。
同年,曾在中國占據廣大市場的Uber也宣布将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并。
一筆筆融資,一個個強大的投資方,一次次合并,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上可以說是獨領風騷。
危機四伏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滴滴龐大的司機陣營,需要嚴格的監管并且需要客服給予用戶認真負責的幫助。
而在2018年之前,滴滴顯然還沒認識到這些,這年的種種事件讓滴滴陷入嚴重的危機。
直到相關部門對其區域負責人進行約談,滴滴才被推着往更安全、更嚴謹的方向改進。
雖然滴滴表示正在嚴肅整改,可危險已經發生,恐懼的種子已經埋在了用戶心裡。
從這年開始,滴滴不斷地因為種種争議登上熱搜。
而2021年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更是讓它受到了嚴厲處罰。
APP下架、國家網信辦同各相關部門進駐滴滴出行科技進行安全審查。
這時距離滴滴在紐約上市,僅僅過去一個月。
同年12月,滴滴就宣布退出紐交所,并且表示着手在香港上市的相關工作。
未知的未來
可是直到今天,滴滴都未完成香港上市的工作。
曾犯下的過錯,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
幸運的是,滴滴正在在盡可能地做到更安全、更有保障。
最近,滴滴平台推出了新版《網約車乘客用戶服務協議》,協議表明:
如有乘客在乘車時對車輛進行踩蹬、嘔吐等行為導緻車輛髒亂有異味,平台将給予車主相應賠付。
雖然從市場份額來看,滴滴還占據領先地位。
但大廠們都緊盯着打車市場,前方恐怕依舊障礙重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