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黃俊鴻、陳妍
2022年2月4日4時42分左右,我們将迎來壬寅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
立春古籍《群芳譜》解釋到:“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而立春也一直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春是溫暖,是鳥語花香,是植物生長,農民耕耘播種的季節。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複蘇,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中國傳統将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為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就像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在重農抑商的古代,立春被視為一年中重要的節氣之一,在這天,天子要舉行儀式,祭祀太皞、芒神,以祈求豐收。在閩南地區的地方官員也會在立春這天到東郊的先農壇,在公田上扶犁耕耘。
舊時的閩南官員會在立春這日到句芒廟舉行“鞭春牛”儀式。“春牛”以桑木為骨架,紮上葦茅後糊上泥,高四尺以象四季,長八尺以象八節,尾長一尺二以象十二個月,再準備一根柳條作策牛的鞭子,長二尺四以象二十四節氣。“一鞭風調雨順、二鞭五谷豐登、三鞭國泰民安”。
南宋立春時,有“後苑辦造春盤共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及精巧,每盤值萬錢”。清代也有“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羅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現在,閩南家家戶戶都保留了立春吃春餅(一些地區稱為潤餅)的習俗。
今年立春恰逢正月初四,在閩南,有初四“神落地”“神落廳”的說法。初四是閩南家家戶戶接竈神的日子。
在這天,家家戶戶早起沐浴焚香,擺上三牲果品,燒印有馬、轎子、馬夫等樣式的紙錢,上天接神明,又稱“接尪”。祭竈神的供品中必有一盤豆腐幹炒韭菜,閩南稱其為“韭菜春”,寓意富足。豆腐幹要染成深棕色,以避免節日忌諱的白色。《大戴禮記》有“囿有見韭菜。囿也者,園之燕者也。或曰:祭韭也”。而在泉州,則是要供奉“糖塔”。
春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今年的立春時節氣候較冷,要記得多穿衣物,預防感冒。可以多吃豆芽、枸杞葉、香椿、荠蔡、菠菜等清火解毒的蔬菜。
立春·諺語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詩詞
《立春偶成》
【宋】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
【元】仇遠
山城曆日到每遲,新春殘臘俱不知。
若非一鞭醒寒夢,梅柳争春無了時。
牛刀小試東風手,目中全牛果何有。
勾芒舁歸古廟中,官吏升堂酌春酒。
《錦堂春·立春》
【清】方佺
昨日臘殘椒酒,今宵冰解東風。一年花事從頭起,次第看欹紅。
梅綻香飛宮額,柳開翠壓眉峰。小廊長日添如線,春色繡簾栊。
《踏莎行·立春》
【清】李雯
芳草回心,平沙轉翠。胧胧曉樹如新醉。萦煙初系玉樓人,钗頭空帶宜春字。
青鳥銜還,銀幡傳至。石華裙上東風細。開簾鎮日待春來,春來渾是無情思。
來源: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本期編輯 王怡婧 本期組長 吳麗燕
值班主任 陳益雄 總 編 輯 賴雄偉
關注漳州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