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禁止生火,隻吃冷食。并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其中上墳之俗後來改在清明節。
寒食節曆史悠久,前後綿延兩千多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而寒食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吃”來命名的節日。
很多人知道清明節而不知寒食節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内容上有共同之處,但并不顯著,兩個節日的主要聯系有兩方面: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由寒食節的禁火到清明節的祭奠的置代,是民衆在時間鄰近的條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由來與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有關,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饑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因為介子推被火燒死,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嚴禁煙火,隻吃生冷食物,于是就有了寒食節。
在我國山西,寒食節是春季裡一個重要的節日,山西的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也就是介子推儀式活動。
這一傳統既是崇拜英雄、尊敬仁者的傳統,也是天人合一、際會天時的傳統。不管介子推的故事是否存在,不管寒食的風俗是否科學,寒食節“士甘焚死不公侯”的道德意蘊和“天地革而四時成”哲學内涵,都值得後人領會和繼承。
文化書生,一名京人,專注文化領域,每日為您帶來原創文章,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