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孔子也被國人被尊稱為聖人。《論語》中每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和智慧卻非常深遠!至今世人所傳述的許多故事及成語均出自其中。《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智慧也非常多,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但願能給朋友們帶來一點點啟發。
一、學習的目的
1、為己而學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意思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裝飾給别人看。
每個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都需要尋找解決方法。學習是自己的事,提升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能力,方能在人生之路上走的更高、更輕松自在。學習不是為了表演,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像王安石《傷仲永》中的方仲永一樣從神童變為普通人。
二、學習的方法
1、學思并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所有的紙上談兵者,都是學而不思造就的。學習之後,隻有通過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華,将多個知識點融會貫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聯系,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光學習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學習也不行。思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離不開知識。若是不經學習,隻憑空思考,隻是徒費精神。
2、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意思是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
溫故而知新有助于我們反複記憶和思考,将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并領悟到更加深刻的内涵。同時也可以針對自己以前的經曆做總結和反思,更有利提高自己。
3、多聞多看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意思是說:多聽,選擇其中好地加以學習;多看,全記在心裡。這樣的知,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
孔子主張對自己所不知的,應該多聽、多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實踐,反對空談。要掌握一門知識或者懂得一個道理,如果不多聞多見,就難以縱橫比較、全面思考,也難以準确地去選擇并把握。
三、學習的态度
1、實事求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述而》
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隻有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學習和質疑。而掩飾自己的“不知”,隻會遮蔽住我們的雙眼,失去對事物的準确判斷,尋求不到真正的智慧。隻有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态度,才能破除人生路上的重重障礙。
2、能者為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意思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如發現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并加以改正。
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總會有力不能及之處。我們每個人都應随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随時以他人的缺點引以為戒,與人為善,待人以寬。這不僅是學習的态度,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方法。
3、勤學好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意思是說:他聰明勤勉,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學曆、年齡和地位并不是學習的障礙,它并不能代表着一個人的知識面就面面俱到。勤學好問的人,一般都是目标明确、信心堅定、虛心學習的,所以能夠不斷地發現新機會。所有以學問和知識為目标的人,都應該以得到别人指點為喜,至于别人的身份地位,真的不重要。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歡迎關注,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