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書法雜志
資料圖片:言恭達
言恭達,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主席兼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會長。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顧問。
我的學書之路
言恭達
常熟是先賢言子故裡,二千五百年前就開文學之先河。地靈人傑的常熟山水給了我受用不盡的文化滋養,博大精深的名城曆史留給我淵雅醇古的藝術濡染。出生于世居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我,自幼随父學書畫。而立之年,拜沙曼翁先生為師。曼師見我第一幅石鼓對聯便評價說“不俗”,并指出:“讀書萬卷可醫一俗”,要我将才氣與刻苦,臨帖與讀書結合起來。我很慶幸有這樣一位耿直而有學問的老師。受業于曼師,我受他藝術影響最深的:一是重視傳統,由博返約,又不為古人與老師風格所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二是自然平淡,倍見真率之意。“書無刻意做作乃佳”,不求工而自工;三是藝貴變化,從結構、用筆用墨,到通勢布白,照應起伏,正奇巧拙,自然天成。
篆書自作詩《追憶前遊之一》
雪卷千堆送客仙,九臯鳳落散雲煙。
何須墨舞載時雨,好得詩文去補天。
藝術家是以自己的作品來維護藝術生命的。書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内涵豐富的綜合藝術。要具備書外功夫,必須同時涉足其他姐妹藝術,知其個中三昧。将不同藝術内容和形式美融化入書法藝術,形成多維視野,顯現時代風采,生活美感。我從事書法,篆刻創作,亦喜繪國畫,喜讀文學作品,喜聽音樂,它們可加強我綜合美學内涵。而适時從政,則能從整個時代高度觀照社會,了解社會,深入民間底層,豐富立體思維,提高審美境界,升華藝術思想,以求筆下的書藝走向大氣與高端。實踐使我深有體會,讀史使人充實,哲學使人明智,美育教人旨趣高尚。一個藝術家若能有機會做點“經世學問”,則能有利于從“小我”進入“大我”,從小衆進入大衆,從小文化進入大文化,真正做到縱橫求道,事業成功。
篆書自作詩《季翁贊》
月照人間辨濁清,經綸滿腹盡神明。
老梅雪蕊香如故,我仰今賢一幟擎。
漫長的傳統學習,我從那些名帖名碑上不但學到了書意與技法,更重要的是從曆代這些大書家身上獲得了對傳統師心不師迹,立志開時代風氣的治學态度與創造精神。我深深地懂得:回歸傳統不是複制傳統。要在書法藝術上有所造詣,必須做到一是學古人,然不重複古人,二是随時代特質通變,又須不斷否定自己。一個書家的成功決不是自己“做點文章”炒作包裝出來的。半個世紀的求道苦旅,我越來越感到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必須深層的思考,理性的把握,敏慧的悟道,大膽的突破,必須循序前進,不急不躁。切莫被當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生态所迷惑,要懂得:耐得寂寞乃結正果。
篆書自作《停杯流水》九言聯
停杯香遠醉看留雲住
流水聲清閑吟待月明
學書畫印,我追求“清、拙、厚、大”。“清”則古雅,去“濁”“俗”,呈“逸”“靜”,風規自遠也;“拙”則樸渾,無作氣,勝于巧,熟筆易得,生拙難求,氣韻生動也;“厚”則沉雄,去浮滑,強骨格,真力彌滿也;“大”則精深,去小家氣,生至剛,至中,至正之大家氣,品位高古也。
篆書《秋實禮門》八言聯
秋實春華學人所種
禮門義路君子之居
于篆書,我愛蕭退庵之淵雅醇清,敦厚謹嚴,喜吳昌碩之樸茂雄健、凝重老辣。我将運筆取吳書,裹鋒運行,沉着遲澀,深厚蒼潤,而結體則繼承蕭書,重心下沉,雅正端嚴。為了廣其流而導其源,除了旁涉秦诏版外,更探其上遊,博習兩周鐘鼎彜器、銘文,使其神氣敦樸,用力石鼓文字,使其氣格高古。我研究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的書理,結合時代特質在用筆、結體、墨韻上加以變化,尤以草書筆意寫金文靜态中的動感,結體正欹參差有緻,墨色善用濃淡渴潤,疾而又留,動而不浮,恣肆而凝練,體現雄茂超逸的創作風格,馳思造化的創作思想。
篆書《潮落風生》五言聯
潮落吳天遠;風生夢澤寒
由篆入隸,我初從《禮器》《乙瑛》《曹全》入手,既而專習《張遷》《石門頌》,旁及竹木簡書,六朝碑刻。而後尤喜高麗《好大王碑》的奇古渾穆,兼而取法。以篆法作隸,裹鋒圓筆,如折钗股,不露吻肩,不執着于波磔挑拂。平實中求險奇,方圓相間,放逸疏朗,以求高古脫俗,率直簡穆之意境。作隸蛻變于篆書,則能通其意以不變應萬變。因酷愛漢晉簡牍書,我學章草直接取法于流沙墜簡。能溯其本源,方得第一義谛。做到作章草蕭散靈動,沉着渾穆而風規自遠。
隸書自作詩《追憶前遊之二》
寫草書,我首先追求草法的純正。筆墨遒勁清逸,宜重,宜留,宜意。用澀筆渴墨,強化意足氣圓。書寫時要如林散之先生所說的,做到心狠、眼明、手辣,要搶,這個搶不是指時間,而是對空間變化的一種把握。線性要豐富,線質要凝練,章法結構要随機生發,用筆造線、用墨造虛,把簡約性和多變性融合到一起。
草書自作詩《山海傳情書畫筆會》條幅
嶺海傳情月籠紗,丹墀醉彩墨風華。
何當一統中興日,兩岸猶開吉慶花。
草書自作詩《澳洲行之一》
黛點花城薄霧開,潮聲到枕月中來。
問君此夕洋洲夢,一寸春心萬裡回。
應該說,古今中外,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的産物。就書畫藝術來說,傳世的經典作品可以說都是“為人生而藝術”。這種優秀的文學遺産都顯現出對當下社會的思考與人類精神的弘揚,也就是說,藝術的“人文性”,它的“人本主義”将永遠超越藝術本體的技法層面作為人類曆史的文化記憶積累下來。因此,新世紀以來,我就萌發了要通過書法來記錄當代曆史,體驗輝煌,努力創作精品,以留下時代的印記。這些長卷作品内容均是我們生活中具有重大影響力事件的詩性表達,是社會文化的深層思考。
行草自作詩條幅
自二〇〇八年為奧運創作《我的中國心》大草長卷以來整整十年内,我已創作草(大草)、篆(金文)隸不同内容長卷巨幅十六件,我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思考:一是書法内容的定位。内容必定是時代特定的叙事經典表達或詩性傳遞。文字内容是任何一件書法作品的“核”,有核才有生命,才有魅力,才有根。此外,我們這個時代也提倡和鼓勵書法藝術家不再沉湎于閉門造車,而是融入社會,擁抱時代,感知民生,感悟生活,讓書家個人的生活體驗提升為一個時代的藝術審美體驗,從而實現真善美相統一的時代審美理想。這就是今天書法家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有良知有責任的書家的社會擔當。二是書法形制的定位。我選擇了書法長卷形式。長卷揮灑文字容量大,且可長可短,盡情揮灑,盡意造勢,不受篇幅限制;長卷書寫藝術處理變化大,跌宕起伏、首尾呼應,視覺空間虛實變化布局特殊。尤其是大草書更能達到符合時代特質的審美體驗。三是書法創作理念的定位。守正通變,融古為我是我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三十年來書藝創作的堅定理念。今天的回歸傳統,必須融入現代文化的諸多元素與時代精神,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以說,長卷承載着當下時空的諸多元素,如在人文空間上它是全球文化背景與人類重大曆史事件的記載;在藝術手法處理上它是白話文現代叙事方式,與傳統書寫唐詩宋詞、古典文賦有很大不同,需要詩性的轉換和音韻的豐富,這才能使長卷藝術具有獨特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價值。因此,長卷創作不管是草書,還是篆隸作品,都須觀照與研究今天這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審美體驗,從技法到風格都要追求“個性化”表達中的内質和民族脈象——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時代傳遞,而不是單一、膚淺的形式解構與視覺圖式。
草書《绮殿飛閣》五言聯
绮殿籠霞影;飛閣出雲心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底開始,我就嘗試“以篆入草”與“以草入篆”的實踐探索。試以二〇一七年所作《軍魂頌》大草長卷(三十二米)為例,簡要作一說明。一是從作品氣格上以篆籀筆法入草,就是繞過明清,追求宋和宋以前經典的大草風貌,實踐清代碑學背後含蘊的博大輝煌的金石氣與傳統帖學透析的儒雅古逸書卷氣的融合。努力做到中鋒絞轉,氣格沉雄,縱橫奇逸、宏闊蒼遒。二是從長卷形式上,我追求大開大合的形式解構,借詩歌之意境,跌宕起伏,意趣橫溢。既豪邁大氣,又古雅清逸,力求開合有度,虛實相生。體方而用圓,應勢而生,随象而形,結字之造險,布陳之虛實,通變中達到和諧統一。尤其是好多字法筆斷意連,筆斷勢連,營造形制布白的二度空間進入三維視野的過渡。三是墨法上的精心處理。要力求表現線性嬗變的豐富性,形式構成的随機性,須均擅用渴墨,注重造白,獨辟虛靜境界。創作時,我大量巧用了渴墨、燥鋒、宿墨,其墨調、墨态做到了濃淡相宜、潤渴互補。四是通勢布白的全方位把握,以保證整幅作品氣息不但暢通,而且求得空靈虛靜。此是遵循老莊哲學的“虛、靜、明”“緻虛極、守靜笃”,力求達到整體氣格境界的通明融和。
甲骨文《告往克己》十一言聯
告往知來君子一言以為知
克己複禮其心三月不違仁
清逸、蘊藉、渾樸、平和、簡靜是我五十年來硯邊探索的藝術風格,以求赢得自然、平和、虛靜、簡約、古雅、高踔的氣息。晉人清簡相尚,虛曠為懷,自生風流蘊藉之氣,且格守法度,筆墨不失榘度,書學晉唐,其理如此。
隸書自作詩《燕剪春風》
“相書”有“南人北相”之說。江南書風,多呈陰柔美,乏陽剛氣。我欲求“南北結合”“碑帖相融”,達到北“勢”與南“韻”有機統一,将恢宏之豪氣,清暢之逸氣結合起來。将碑的凝重蒼茫,帖的醇雅精微,簡的天趣率真結合起來,在充實中求靈逸,于閑靜裡把握節奏,捕捉感覺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層意象。然“相”始終還是“南相”,一如江南菜肴,除加“神仙雞湯”外還可增真辣味,以“吊鮮味”。
隸書自作詩《散翁贊》
“書者,心之迹也”。蛻庵太師雲:“書道如參禅,透一關,又一關,以悟為貴。”數十年來學書體會最深的則是“悟道”。書須靠“悟性”之發韌。按米芾所說書家要追求“随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的理想境界。“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悟得情與理,是戲又是藝。”(黃佐臨語)書畫藝術要求其似與不似。自然生乎形,氣韻生乎法。
隸書自作詩《答友人》
書畫重在境界,非可以形似論之。六法中最要緊的是“氣韻生動”。一靠創作意境,二是筆墨情韻,方可下筆落墨,辄饒奇趣,蒼古高逸。創作意境,以意為主,意造境生,書法相對易得。書法,必須通過攝情達到“摅發人思”,使觀者在“不盡之境”中受到感染。常人說的“書外之意”即指此。天機舒卷,意境自深也。數十年實踐證明,隻有當審美主體及其同審美客體的關系取得進一步認識,對書藝表現情性具有明确的理解時,才可能形成對書藝意境的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穩沉雄強的氣質中,把握着一種中國人文中和的品格,以實求神的審美是求情達意道路的基本步履。
隸書自作《風雅書聯》七言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