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07:30:56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2

杜甫一生“流落饑寒,終身不用”,雖命途多舛,卻不失赤子之心。他的詩寫盡民間疾苦,飽含家國情懷,滿懷仁愛精神,無怪乎他被後世尊為“詩聖”,被贊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用詩記錄了那個時代,也用詩記錄了自己的一生。“中國好書”獲獎作家莫砺鋒教授近期推出新書《杜甫十講》,以二十年杜詩研究心得,用十個篇章串聯起杜甫的生命曆程,借杜甫坎坷一生的心靈史還原大唐王朝的盛衰史,并将杜甫置于曆史與文化的洪流中,逐字逐句、精讀精講經典杜詩。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3

作者: 莫砺鋒

好讀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關于秋季的詩歌裡,杜甫的《秋興八首》總是被首推前列,《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寫于夔州時期,杜甫在夔州一共停留了21個月,兩年不到的時間,一共寫了430首詩。學者葉嘉瑩曾為這八首詩注解40萬字,評價“《秋興八首》非常了不起,每首詩裡都有夔府與長安兩相呼應,彼此形成一個很大的網羅,緊密地編織在一起。這八首詩,無論是内容還是技巧,都顯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經進入一種極為精醇的藝術境界”。

今天夜讀,來自莫砺鋒對《秋興八首》第一首的解讀,在提到這些詩的寫作背景時,他表示,“晚年的杜甫全方位地展開了回憶,《壯遊》《昔遊》是回憶平生的,《八哀詩》是回憶朋友的,《諸将五首》是回憶近代史的,《詠懷古迹五首》是回憶古代史的。除此之外,杜甫還有一種綜合的回憶,一種沒有确定目标的全面的回憶,那就是《秋興八首》。《秋興八首》回憶的對象不像剛才舉的那些詩那麼明确,但是它的内容更加廣闊,思緒更加深沉。”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4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5

秋興八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趙孟頫行書《杜甫秋興八首》(局部)

上海博物館 藏

現在我們開始讀《秋興八首》。

請看第一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錢謙益說:“首章,秋興之發端也。”這個“秋興”,秋天的感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是從秋天的景物開始的。對于第一句,我們看看金聖歎的分析:“露也,而曰玉露。樹林也,而曰楓樹林。”本來就是普普通通的露水嘛,秋天的露水,非要說是“玉露”;本來隻是江邊普通的樹林,非要說是“楓樹林”。這是為什麼呢?金聖歎進而分析說:“止一凋傷之境,白便寫得白之至,紅便寫得紅之至,此秋之所以有興也。”我覺得這個分析很有意思,金聖歎認為,第一句暗含着非常鮮豔的色彩,露不是一般的露,而是玉白色的露珠;樹林也不是一般的樹林,而是鮮紅如火的楓樹林。金聖歎的話使我想到法國巴黎的一個地名,叫楓丹白露。這一句寫江邊的秋景,色彩非常鮮明。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6

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劇照

那麼杜甫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寫紅得鮮豔的楓樹林?為什麼要寫白得耀眼的露珠?我覺得這不是偶然的,他是有意識地這樣寫的。我們把它與其他的作品做一下對比。錢謙益看到第一句裡的楓樹,馬上聯想到宋玉的《招魂》,錢謙益說:“宋玉以楓樹之茂盛傷心,此以楓樹之凋喪起興也。”《招魂》寫的是春景:“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江南的春天,楓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宋玉恰恰在這春色中覺得非常傷心。

我們再看一些類似的寫法。有一首杜詩叫《滕王亭子》,有一句是“清江錦石傷心麗”,就是非常清澈的山溪,水底有五彩斑斓的石子。這個石子美麗到什麼程度呢?“傷心麗”,美麗得使人傷心。再看看相傳是李白寫的《菩薩蠻》,說“寒山一帶傷心碧”,到了暮色沉沉的時候,遠遠的一帶寒山,綠得傷心。為什麼錦石的“麗”與山色的“碧”要用“傷心”來形容?我想可能是這樣一種情形,就是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别觸目驚心的不是灰暗的景物,而是顔色特别鮮豔的景物。李白看到寒山格外碧綠,杜甫看到錦石格外美麗,感到觸目驚心,因為外界的鮮豔色彩與他們内心的傷心欲絕正好構成反襯。當然,《秋興八首》的第一句,并沒有非常明顯地把這一層意思寫出來,這是含在字裡行間的,杜甫僅僅說“玉露凋傷楓樹林”。至于“紅是紅,白是白”,這是金聖歎讀出來的,我想,我們也不妨這樣讀。金聖歎的讀法确是一種細讀。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7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杜甫與李白相遇

第二句由樹木轉到江山,“巫山巫峽氣蕭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建三峽大壩以前去過三峽?我勸你們不去也罷,現在的景色已經比原來大為遜色了。我曾經于20世紀80年代路過三峽,那時候真是“巫山巫峽氣蕭森”。非常窄的一道江面,兩邊矗立着陡峭的絕壁,江水在絕壁之間奔騰而過。到了秋天,如果天氣陰晦,那真叫“氣蕭森”。所謂“氣蕭森”,就是一個陰暗的、封閉的環境,它無法與外部交通,整個的自我封閉着、壓抑着。作者的心境也是如此,不開朗、不能發散。

我們再讀三四兩句:“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第三句先從江面寫起,從巫峽寫起。三峽的江水終年奔騰不息,因為長江有很多的支流,到了這裡,突然束為一個很窄的江道。杜甫有兩句詩說:“衆水會涪萬,瞿塘争一門。”就是寫瞿塘峽的形勢,上遊有很多的支流,到涪州、萬州這裡彙聚起來了,然後一齊從瞿塘峽這個很窄的江道奔騰而過。加上秋天風大,江面上湧起很大的波浪。“江間波浪兼天湧”,本來在峽谷中很深的水面,波浪竟然湧到天上去了。注意,這是從下往上。那麼從上往下呢?是“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經常把遠離長安、遠離京城的地方稱為邊塞、關塞。他在秦州的時候就喜歡用“塞”字,這裡也是。“塞上”就是山上、城上。白帝山上雲層壓得很低,一直壓到地面上,而江面的波浪一直湧到天上,這個環境完全封閉,陰晦蕭瑟,這就是“氣蕭森”。而此時詩人的心境也完全是封閉的、陰森森的、低沉的。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8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下面讀第五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先要解釋一下“他日”這個詞,在古漢語中,“他日”這個詞有兩個意思,用得比較多的就是将來的某一天。但是在杜甫這首詩裡,它卻不是這個意思,它指的是過去的某一天,已經發生的某一天。因為這個用法比較少見,我們先看看它的出處。《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有一個鄭國人叫子公,自稱食指一動就有好東西吃,說:“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就是他過去隻要食指一動,每次都能嘗到異味。有一天,子公的食指又動了,原來鄭靈公得到了一個很大的鼋。但鄭靈公把鼋放在鼎中烹熟了,卻故意不請子公吃。子公就自己動手撈了一塊,結果差點招來殺身之禍,這就是“食指大動”的故事。“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這個“他日”當然不是說的将來,而是過去,是過去的某一天。那麼杜甫有沒有這種用法呢?杜甫也有。我們還是“以杜證杜”,請大家看一個例子,杜甫的《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粗飯依他日,窮愁怪此辰。”這個“他日”也不是說的将來的某一天,而是過去的某一天。就是我的日子依然像過去一樣窮苦,還是粗茶淡飯。《秋興》中的這個“他日”,指的也是過去。“叢菊兩開他日淚”,說的是他在夔州已經度過兩個秋天了,兩次看到菊花,兩次都因為看到菊花而傷心流淚。也就是說我今年又看到菊花了,也像以往一樣地流淚了。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9

徐悲鴻、張大千合作《杜甫詩意圖》(1936年)

第六句是“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在夔州是暫時栖身,他雖然也有房子住,但心裡一直想着繼續東下,所以他說我的孤舟一直系在江邊。系在江邊,最後是想到哪裡去呢?當然是想回到故園去。所以系在江邊的客舟實際上是系住了我對故鄉的思念。“故園心”三字,錢謙益認為是《秋興八首》的關鍵。我們先看一下“故園心”的指向是什麼。杜甫有兩處家園,一處在洛陽,一處在長安,洛陽的其實在鞏縣,現在改名叫鞏義市—這個地名改得非常愚蠢,鞏義誰知道是個什麼地方,本來叫鞏縣多麼有名,杜甫的家鄉嘛。我到那裡去過,在筆架山下,是一個黃土的山,下面有一個窯洞,據說杜甫就誕生在那個窯洞裡,那是一個很好的古迹。這是杜甫的出生地,有他的田園。他的另外一處家園在長安,在長安的杜陵,又稱少陵。杜甫一生很少提在鞏縣的那個家園,他自己起的号叫“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他始終關注的是長安杜陵的故園。所以我說這裡的“故園”也就是長安,是故國,是唐帝國的首都。所以他在第一首裡說的“故園”和第三首裡說的“故國”其實是同一個地方,就是長安。當然,他在第一首中更強調的是他的故鄉,因為他時時刻刻想念着故園,一心想回到那裡去。

最後兩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在蒼茫的暮色中,從高高的白帝城裡傳來了急促的搗衣聲。這兩句話,前代的注家大多沒有很詳細的注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其義自明的。可是今人來講它的時候,就經常出問題了,我們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山東大學中文系的《杜詩選注》引了一種舊注,說“寒衣處處催刀尺”指的是“裁新衣”,“白帝城高急暮砧”指的是“搗舊衣”。這本《杜詩選注》認為這兩句話是互不相幹的,一句是說做新衣服,另一句是說搗舊衣服,就是說隻有舊衣服才需要搗。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0

舞劇《杜甫》(2022) 圖 / 上海文化廣場

北大陳贻焮先生的《杜甫評傳》也講到這兩句話,他的解釋也不對。他說:到了深秋,家家戶戶都要做寒衣,就把那個“纨素之類的衣料”拿來搗。這也是大錯特錯,衣料是不能搗的。做衣服的面料,不管是絲的還是麻的紡織品,你要是放在一塊砧石上,再用木棒來搗,搗上幾百下早就破爛不堪了,是不能用來做衣服的,用來做拖把還差不多。

那麼古人搗的是什麼?是填充在棉衣裡面的絲綿,古代沒有棉花,植物的棉花是宋代以後才有的,所以蘇東坡有一句詩叫“江東賈客木棉裘”,木棉裘當時還是很新潮的服裝。到了元代的黃道婆,棉花才開始在北方大量種植,這才開始紡紗織布。蘇東坡穿了一件木棉的衣服,覺得很新奇,因為木棉衣服隻有做生意的人才穿的。唐代哪裡會有?漢代哪裡會有?所以古代的搗衣是指做寒衣的時候,搗那些往衣服裡面填充的絲綿,絲綿如果不搗的話,就會結塊、闆結,隻有把它搗得蓬松了,才能保暖,這跟彈棉花的道理一樣。“搗衣”不管是做新衣還是舊衣,都是搗裡面的填料。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隻有做寒衣的時候才會搗衣,做春衣、夏衣是不需要搗的,所以砧聲總是伴随着秋風傳來。李白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他沒有說“春風吹不盡”,春風吹的時候沒有搗衣聲。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1

《秋興八首》的地理背景之一,重慶奉節

杜甫這兩句詩使我們聯想到古代詩歌中有很多寫因秋風起而添置衣服的句子。最有名的是清代黃仲則的兩句:“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黃仲則說的隻是他的一家人,而杜甫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始終想着其他百姓,一聽到從高高的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就想起“寒衣處處催刀尺”,百姓都很寒冷,這個時候必須做寒衣了。白帝城就是現在的奉節縣,江邊有一座山叫作白帝山,城就建在山腰上。在三峽建壩以前,那裡水位很低,從江邊到城門有好幾百級的台階。

這首詩從江邊的楓樹林寫起,一直寫到暮色中的搗衣聲,從色彩、聲響兩方面為“秋興”的環境做了一個鋪墊。他的“興”是從什麼地方感發的呢?就從這滿眼的秋色、滿耳的秋聲中來。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影視書畫資料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2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3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4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5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6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7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意象及特點(莫砺鋒讀秋興八首)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