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澳門土生葡人表演土生土語話劇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供圖)
澳門市民在魚行醉龍節巡遊活動中表演舞醉龍 (資料圖片)
頗具澳門特色的土生葡人美食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供圖)
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曆史和文化就是澳門的财富。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嬗變,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形成和保存了相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不久前,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特别行政區申報的土生土語話劇、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藝和澳門土地信俗等3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至此,澳門已有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選國家級名錄,它們不僅是澳門珍貴的文化資源,更已融入澳門人的日常生活。
舌尖上的非遺
自2006年國務院首次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至今,澳門共有11個項目成功入選,分别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申報的粵劇和涼茶制作技藝,由澳門獨立申報的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以及本次新增列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而其中最具“澳門味道”的,非澳門美食莫屬了。
據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介紹,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藝源于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彙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見證。
如今,嘗一頓“葡餐”成了遊客在澳門必不可少的“打卡”項目。東方香料加上葡式烹饪帶來的豐富味覺體驗,為來來往往的遊客所稱道。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藝也随着土生葡人移居,慢慢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和特色的美食技藝之一。
同樣在澳門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的,還有涼茶鋪子。雖然以“茶”為名,但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而是将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内熱的中草藥煎水而成的飲料,可消除夏季人體内的暑氣,或冬日幹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至今仍是澳門人的日常飲品,承載了古老中醫藥的獨特智慧和經驗。
自從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涼茶産業及其所代表的中醫藥産業就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一些涼茶的老字号有了自己的生産車間,配備現代化的生産流水線和完備的消毒殺菌設施,實現了轉型升級,打開更大市場,向世界傳播着中華飲食文化。
曲藝中的非遺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介紹,不久前新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土生葡人以戲劇演出為平台,使用土生土語作為表演語言,充分展現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特質。
何謂土生土語?它是土生葡人的日常溝通語言,其基本詞彙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着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可說是語言的一個大荟萃,也是東西文化融合的代表。每年的澳門藝術節上,必有土生土語話劇作為保留節目。今年5月,一衆本地土生葡人演員再次登上澳門藝術節的舞台,其精彩表演深受觀衆喜愛,并維系着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
而粵劇、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等非遺項目,則可謂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了。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由于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曆史傳承有序、記錄詳備,2011年即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澳門目前保留有大大小小道曲合計近500首,其曲目數量之多為各地道教音樂中所罕見。
南音說唱則是一種原生态的說唱體民間歌謠,20世紀50年代曾一度興盛,由港澳電台廣泛傳播。在電影《胭脂扣》中,男女主角出場那一段哀婉多情的對唱:“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愁緒,好比度日如年……”就是地道的廣東南音風格。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表示,這些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但提升了非遺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更展現了澳門保存的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肯定和凸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中的文化定位。
民俗裡的非遺
如果你在農曆四月初八來到澳門,很可能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上身穿白色襯衫、下身着黑色燈籠褲、腰間系紅色腰帶、左手和頭上纏紅紗的男子穿街而過,他們手持木制龍首或龍尾,在鑼鼓聲中邊行進邊作醉酒狀的舞姿,不時抓起大碗一飲而盡對空噴酒,圍觀人們陣陣叫好……這便是澳門的舞醉龍了。澳門魚行醉龍節——澳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是粵港澳曆史文化血脈相連的見證。
據載,舞醉龍起源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一帶),早在500年前,當地居民就有此習俗,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幾百年的曆史變遷中,澳門将這一熱鬧儀式保留傳承了下來,每年還因此吸引大批内地、香港和海外媒體攝影愛好者采訪拍攝。
土地信俗在澳門也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裡和睦、家财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并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裡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依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
和魚行醉龍節、土地信俗一樣,媽祖信俗、哪吒信俗等民間信俗,都已根植澳門社會數百年。這些非遺項目随着時光演變,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民間信仰,更傳遞出團結協助、和諧共榮的積極意義,在澳門影響深遠。
澳門文化局表示,未來将持續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識别、建檔、調查和研究等工作,同時繼續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宣傳推廣的平台,落實推動澳門非遺“走出去”,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14日 第 04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