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文化,品味生活。大家好,這裡是星海之客。我們一起發現更多的美好!
敦煌莫高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
在中國古典舞中,人們常常會發現許多與武術類似的動作,比如“弓箭步、大射雁、大刀花、飛腳”等動作,這些動作隻聽名字就充滿了武打的意味。其實中國古典舞的身法的确是來源于武術,舞蹈與武術同宗同源,舞蹈武用是武術,武術文用是舞蹈。
舞蹈采納了許多武術的身法,然後将肢體動作拉長放緩,變成富有美感、韻律感的觀賞性表演,完全沒有了武術強硬的特質,反而會以美的形式喚起人們的崇慕之心。曆史上,許多智者發現了武舞相通的特性,并将用于兩軍對戰的武術化為觀賞性的舞蹈,如商湯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南北朝的《蘭陵王入陣曲》等,而曆史上最著名的武舞當屬唐太宗時的《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原指唐初将士凱旋得勝時演奏的軍樂,後來秦王李世民打敗叛軍劉武周後,河東的士人庶民歡歌起舞于道旁,将士們見狀便用破陣樂的曲調,唱起一首新詩作和,曰:“受律辭元首,相将讨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劉武周治下叛軍軍無儲糧,常常劫掠百姓,于是河東人們視秦王為救星,秦王治下的将士也能與民同樂、與民同歌。《秦王破陣樂》後來之所以聲名遠播,大體是由于唐太宗當初救民于水火的仁德的感召力。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登基為帝後,深知“天下當逆取而順守”、“為政本乎仁義”,然而戰争初息,新敗的降軍未必心服。于是他決定将數年間開疆拓土、撥亂反正的功業以樂舞的形式宣威天下,而破陣樂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親繪舞圖,将軍陣融入其中,舞蹈隊形“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像魚麗、鵝鹳”。“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陳之形”,又命128名壯士披甲執戟習練隊形的變化,他們“往來擊刺,疾徐應節,抑揚蹈厲,聲情慷慨”。舞成時聲動山河、威震八方。人們在觀看舞蹈時内心時而踴躍鼓舞,時而震驚戰栗。樂舞再現玄甲軍變幻莫測的軍陣、高超的武藝及威嚴的軍容,令觀者心悅誠服,不敢再生反叛之心。
威嚴的軍容示意圖
秦王破陣樂是歌舞樂三者合一的大型舞蹈,更是将武術舞蹈化的典型。唐太宗後來将此舞改名為七德舞,七德是“禁暴、戢兵、保大、保功、安民、和衆、豐财”,他認為帝王必須具備這七種德行功勳,并借此告誡後世子孫勿忘大唐創業的艱難與守成的不易。破陣樂的名氣,不僅傳遍了九州,更跨過東洋,傳入扶桑(日本);越過絲綢之路,傳入天竺(印度),使當時四方夷族都聞知中土有一位大唐聖德天子;萬國皆崇慕欣欣向榮的唐王朝。
古人曾說:“江山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将有百代的延續;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将有十代的延續;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一代的延續也不能到頭。”善良慈憫的胸懷能夠感化人,暴力強硬的手段隻能使人懼怕一時。能夠以舞蹈的形式宣揚善德,不動刀兵而威震遠夷,這着實體現了唐太宗的胸襟與美德。
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在閱讀史籍時,我們常見“舞、武”二字通用,在史記中記載的“鴻門宴”一段叙述中,劉邦的謀士張良對劉邦這樣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其中一個驚心動魄的“舞”字,所指的并非是一般的舞蹈表演,而是一次充滿殺氣的武術展示。再比如晉書祖逖傳中記載道,當祖逖聽到半夜雞叫時,就起身練劍,這裡史書中的原文寫的是:“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從而演變成脍炙人口的一個成語:聞雞起舞。這裡的舞,明顯指的是練習武術,連表演的性質也不存在了。
“一武(舞)兩用”的背後,蘊藏着傳統文化的博大智慧
其實這“一武(舞)兩用”的背後,蘊藏着傳統文化的博大智慧。道家先祖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中國人的思想中有陰陽的理念,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有無”相對、“陰陽”相生,事物有正負、難易、長短等等,這是道家思想中宇宙運行的一個重要的規律。
當然,同樣的道理在武術(舞蹈)中也是一樣适用的,武術是用于實戰的,雖然說以武止暴的結果可以安定天下、保護善良的百姓,但是武術的手段本身畢竟是強硬的、暴力的,甚至要通過流血才能夠達成目地的。
于是,為符合陰陽互補的宇宙規律,舞蹈應運而生。她源于武術,卻有着柔和的特質,能夠以善與美感化觀衆,雖然不動刀兵,有時卻能比金戈鐵馬更加強大。此外,舞蹈的身法是源自武術動作,武術動作是在實戰中千錘百煉而成,一招一式都不能改動分毫,所以保證了這些動作曆經數千年不變,而中國古典舞也成為有數千年基奠的藝術。由此可見,一武(舞)兩用的智慧真是非同凡響、深不可測!
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先賢智慧,歡迎大家點贊轉發,我們将繼續與大家分享更多的優質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