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是春節的一項傳統年俗,不過,近些年許多地方都禁止放鞭炮了。
有些人吐槽:“沒有鞭炮的喧鬧,好像過年都沒有那麼熱鬧了。”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要遵守當地的規定,必須按照規定要求來正确對待“放鞭炮”這件事情。
所以,還是看看曆史上寫春節鞭炮的古詩詞吧。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動動手指關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3首寫春節鞭炮的古詩詞,喚醒記憶中的年味,值得細細品味,收藏起來慢慢看!
第1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是廣大網友非常熟悉的一首詩。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發現,在北宋的時候,點燃爆竹迎接新年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習俗。
民間故事裡,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吓跑“年獸”。而“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詩,告訴我們,之所以點燃爆竹,是為了“辭舊迎新”。
過去的一年,可能是風風光光,可能是普普通通,也可能是辛辛苦苦,但無論如何,新的一年到來之際,爆竹噼裡啪啦地響着,仿佛把一切都歸零了,讓人們可以收拾心态,重新出發。
爆竹聲中一歲除,可能我們會感歎時間過得太快,可能我們會反思過去的不足,可能我們會想起去年許許多多沒有完成的目标,想起許許多多有的沒的……
但是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了,我們最應該做的,一是憧憬,二是努力,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春風送暖”的美好生活。
第2首,《鹧鸪天·丁已除夕》:爆竹聲中歲又除,頓回和氣滿寰區。春見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殘蠟燭,舊桃符。甯辭末後飲屠蘇。歸欤幸有園林勝,次第花開可自娛。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冷門文人趙師俠。詞的内容主要寫的是作者在除夕夜的感慨。
“春見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這兩句告訴讀者,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須發皆白,屬于一個“衰老之人”。
也因此,這首詞既有對作者自身“垂垂暮已”的悲歎,也要自我安慰的樂觀表達。
作者在除夕夜表達了對歸隐田園生活的向往,算是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認為自己到了老年,也該放下功名事業,不與年輕一輩争鋒鬥巧了。
所以,“爆竹聲中歲又除”,除夕夜到處響動的爆竹,不隻是新一年的到來。對作者而言,也是新生活的開始。
為什麼許多地方新開業會放鞭炮呢?寓意其實有些類似,都是對新生活的一種美好祝願,借助爆竹來傳達人們心中的美好希望。
所以,這首詞裡的“爆竹”,不隻是熱鬧,更多是一種心靈的安慰。
對作者而言,除夕夜聽到爆竹,更多是一種在尊重現實基礎上的“放寬心态”,是作者“随遇而安”理念的絕佳體現,讓後人相當佩服作者的豁達與開朗。
第3首,《臨江仙》:爆竹聲殘天未曉,金爐細爇沉煙。兒孫戲彩映芳鮮。共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願兒孫如我壽,高低富貴随緣。不須厚祿與多田。詩書為世來,清白是家傳。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無名文人張伯壽。說起過年放鞭炮,很多人都有一種難忘的記憶。
那就是過去允許放鞭炮的時期,明明還沒有零點,結果很多人都已經搶着放鞭炮了,似乎最早放鞭炮的人便可以最早迎接到春消息一樣。
那時候,人們喜歡一邊看春晚,一邊等零點。結果,到了春晚快要報時的時候,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看電視,全都一窩蜂跑出去放鞭炮,熱熱鬧鬧的鞭炮聲完全淹沒了春晚的電視節目聲。
時過境遷,如今許多地方的除夕夜,都聽不到鞭炮的聲音了。
所以,像這首詞描寫的“爆竹聲殘天未曉”的情景,隻能在記憶中找到了。大家急着放鞭炮,此起彼伏,等到把鞭炮放完,天還沒亮,大家一個個卻興奮不已,感受着正月初一的喜悅。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記憶?不知道朋友們對于過年放鞭炮,有沒有這樣的感情呢?可以留言分享哦。
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你們自己有創作過詩詞嗎?歡迎留言哦。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