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節日之一,每逢中秋團圓之日,各地會以傳統習俗進行慶祝。廣東是中秋節傳統習俗最為豐富、曆史最為悠久、活動形式最為多樣的地區之一,也是中秋文化習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中秋将至,快來跟随南方 看看廣東“粵式中秋”各地有什麼好玩的活動!
點擊鍊接一探究竟〡聽說你在廣東過中秋?這些民俗不要錯過
燒番塔、舞火狗、編豬籠,傳統活動慶團圓
廣東的中秋習俗“燒番塔”在南海丹竈仙崗村、西樵松塘村、羅村上柏村、肇慶高要區白土鎮等地區尤為盛行。中秋當天,小孩子們都喜歡聚在一起砌番塔,小孩會家家戶戶會串門讨柴火,集中在村中門樓邊開闊場地燒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大家圍繞番塔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福。“燒番塔”在2017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惠州一帶,有一種特别的民俗舞蹈于2006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它的名字叫“舞火狗”。它是廣東省龍門縣藍田一帶瑤族同胞的節日舞蹈,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舞火狗”儀式開始前,有“福份”的老婦人會在少女們的手臂、腰部綁上黃姜葉,竹帽上插上香火,将其裝扮成“火狗”的樣子。曬谷場(禾堂)上堆起篝火,少女們載歌載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廣東湛江地區,孩子們中秋節都會在胸前、脖子或者小竹竿上用紅線系上竹篾編的小籠子,把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放進裡面,籠子的色彩也很考究,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既是舊時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
樹中秋、拜月娘,經典習俗添喜慶
“樹中秋”是廣東地區富有風情的傳統風俗。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紮燈,燈的形态各異,既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也可以砌成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内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将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争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可以說是廣州地區中秋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廣府和潮汕地區始終保留着中秋拜月娘的習俗,希望通過拜祭“月娘”獲得美好的祝福。入夜後,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擺開供桌,擺上月餅、田螺、芋頭等貢品,茶酒在旁,焚香禮拜。禮畢,一家人才圍坐在一起賞月吃餅。随着時代變遷,大家拜月娘也不僅僅為了求取姻緣,也有家長希望月娘保佑孩子聰明伶俐、學業有成,或者希望家裡老人平安長壽。
吃糖雞、嘗芋頭、食田螺,風味美食祝美滿
廣東的粵菜文化也是根植于傳統節日之中。其中,在中秋節吃糖雞,是陽江的習俗。白糖熬成濃糖加上少許面粉,做出龍船狀、寶塔狀、雄雞狀等形狀的倒模,再加上少許色素,讓其呈白、淺紅、淺祿等顔色。好看好玩又好吃,糖雞是陪伴不少陽江兒童成長的中秋味道。
在粵語中,“芋頭”與“護頭”諧音,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意頭,中秋節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表示合家團圓平安的意思。同時芋頭有“餘頭”的諧音,人們為了讨個彩頭,希望好日子有富餘,所以都要在中秋佳節的時候刨點芋頭嘗嘗鮮,意味着未來生活富足。
廣東人中秋有一樣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螺。粵語中,“螺”與“攞”(拿)同音,在農耕時代,人人都靠耕田為生,田螺即是“向田攞食”的意思,在花好月圓的中秋夜吃螺,自然就多了一份寓意。花螺、海螺、翡翠螺,田螺、石螺、山坑螺,廣東人用各種方式烹制螺,成為廣東人獨有的中秋味道。
【記者】鄭潔琳 周靜思(實習生)
【H5制作】吳明珠(實習生)
【作者】 鄭潔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