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着馬六甲海峽咽喉的新加坡是亞洲地區僅有的四個發達國家之一(另外三個是日本,韓國和以色列)。每年馬六甲海峽上來來往往的輪船都給新加坡帶了了巨額的财富,要知道新加坡陸地面積隻有720平方公裡(目前由于填海的緣故,面積還在不斷地增加),而GDP卻達到了3600億美元以上。馬六甲海峽簡直就是新加坡的“聚寶盆”。這也讓周邊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十分的羨慕,馬來西亞也在新加坡周圍新建了衆多的碼頭和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的中轉站,想從馬六甲海峽這個聚寶盆裡“分一杯羹”。說到這裡有讀者不禁要問,難道來往東西方的海峽就隻有馬六甲海峽這一條麼?
從東南亞的地圖可以看到,溝通印度洋和南海的海峽并非隻有馬六甲一條,在馬六甲海峽的南部,還有着巽他海峽,龍目海峽(附近島嶼多,還存在着許多海峽)等。特别是巽他海峽,就在馬六甲海峽的下方,海峽中部的最大水深可達1000多米,是一條深水航道(龍目海峽也是一樣)。而馬六甲海峽的平均水深隻有30米左右,最深處也隻有150米,比起這兩個海峽來說自然條件就差了好多。可現實卻是,除了超大型的貨輪(吃水深度大,走馬六甲海峽容易擱淺)和特定航線的貨輪(比如說從澳洲運送鐵礦石到東亞)走龍目和巽他海峽外,大部分輪船還是甯願走自然條件差的馬六甲海峽。這是為什麼呢?筆者從航線距離,周圍地質條件和配套設施三個方面來回答。
航線距離
一般貨輪的航行速度普遍偏慢,大約隻有30公裡/小時。我們假定現在有兩艘貨輪要從海南到斯裡蘭卡,一艘走馬六甲海峽,一艘走下方的巽他海峽,我們可以發現走巽他海峽的貨輪至少要多走1000多公裡,時間上也要多花費30多個小時(理想化的條件下,實際航線可能不是這樣的),成本消耗更大。所以在成本角度來看,來往東西方的貨輪走馬六甲海峽劃算。
地質條件
印度尼西亞這一連串的島嶼周圍是地震,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十分頻繁的地區。所以走下面南方的海峽需要多承擔一份安全上的風險。
配套設施目前馬六甲海峽周圍的貨輪的補給,港口的建設等配套設施已經是非常完善的。而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還是一條原始的航道(周圍配套設施不齊全),萬一路上出現突發的情況,補給,救援都是一件麻蛋的事。所以大部分貨輪還是願意走馬六甲海峽。
不過,如果有朝一日位于泰國的克拉地峽運河修建成功,勢必會對馬六甲海峽的地位造成巨大的威脅。畢竟距離近了,人工開鑿的運河的基礎,安全設施一定是同步到位的,馬六甲海峽的優勢将會蕩然無存,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上面觀點都是理想化想法,僅供各位讀者參考,希望大家積極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