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上的三官廟和“軍肅民安”石碑
清代地圖上标注的三官廟
三官廟其中一尊石像
過去的威海有各式各樣的廟祠,神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人們遇到不同的需求時便求助于各路神靈,以達到被護佑的目的。劉公島上有村莊,有居民,因此同樣少不了這樣的一些廟祠:如供奉劉公劉母的劉公祠、漁民求漁護船的龍王廟等,當年北洋海軍出巡也會在龍王廟上香膜拜,以求出海平安,這封建迷信活動均成為了舊時人們的心靈依托。
島上還有一座已經不存在的小廟,雖然面積不大,卻供奉着三神,即“三官廟”,從舊照片上看也就是一門一殿,頗為簡單。三官廟在舊時的威海衛相當普遍,為了祈求幸福、安甯、豐收,各地區甚至大的村落都會設置。劉公島先民同樣重視,在島内許願請神,并把廟址選建在東村中部的高坡之地,與村西的劉公祠遙遙相對,共同守候、護佑着島民。劉公祠和龍王廟現在均有遺址、遺存,而三官廟卻已經遺迹全無,唯剩下寥寥無幾的史料照片和實物可循。
島上三官廟門坐北朝南,正殿中供奉着三尊石刻的“三官”, 即道教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因而也叫三元廟。老照片上的“三官廟”除了山門和大殿之外,并無廂房和後院,可見規模小于劉公祠與龍王廟,早年的島民逢傳統時節或者有自家苦難,便在這裡求神保佑,特别是每逢陰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官”生日之際,島上居民都會紛紛聚集進香,此時也讓平靜的海島上多了一份喧鬧。
三官具體所指也許很難解釋清楚,各地的三官廟也都有不同的說法,但追溯其根源,通常會歸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曆史上的三聖人,既被尊稱為“三界公”的堯、舜、禹三帝。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其胸襟大如日月,他制定曆法、确定天時、除兇魅,采用禅讓制賢範天下,故為賜福衆生的上元天官;堯死後,舜同樣被四方諸候擁戴,他命禹治水,教民耕種,安百姓,除邪惡,揚善于民,行功造德,為陰陽兩渡,因而為中元普渡之神;大禹治水十三年之久,三過其門而不入已成為幾千年的佳話,他興農田水利,引洪修渠以尊居民,為解厄的下元水官。三官大帝曆史悠久,且其神格清高,均宣揚仁、孝、忠、聖,福被萬物、功比日月而永垂三界,以至曆代封建帝王對三官都非常推崇,在民間也廣泛的傳誦着道教的“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道教理念。
崇尚天、地、水,實為人對大自然的向往與依賴。人們從内心裡敬仰上天,因其賜予各種生活所需;土地是人們居所和飲食之基,因而也要供奉土地之神;水更是生活所亟需,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莊家,都離不開水。在人與天、地、水這三種自然力量的共存中,其無形與有形的自然力量是人類所不能超越的,于是人們選擇了順從、承受和适應,這也更成為了封建帝王利用其加強統治、籠絡民心的工具。人們希望神靈能夠賜福百姓,護佑衆生,解除災患,而統治階級又是樹立神界力量的主要主宰者,因而也達到了其鞏固政治的目的。
到英租統治時期,島内居民被英國統治者強制遷出,這座三官廟也就香斷殿毀了,廟内供奉的三座石像散落四處,一度被遺棄。據島上老居民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還可以見到這三尊石像,有一個散落在三官廟不遠的海邊沙灘上,還有一個在道路維修時被壓在土方内不知去向,另一個現已被有關文物部門收集。在三官廟西側,有“軍肅民安”石碑一座,傳為當地紳民為島内護軍統領張文宣而立,隻可惜在動亂時期此碑被砸為兩半,埋于地下,至今無人知曉。(作者:劉巍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