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21:53:21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1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2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3

故事要從去年的母親節開始,我像往年一樣給老媽送了紅包,她歡歡喜喜地接過,吃下午飯時,卻有點失落地拿着手機歎了口氣。

我湊過去看,隻見她的一位老同學在朋友圈裡曬出了女兒送的蛋糕和鮮花,顯然不如我的大紅包來得實在,我媽卻直感歎,這才像是過節的模樣。

雖沒明說,可是作為貼心小棉襖,我怎麼能讀不懂她的羨慕呢,與鮮花和蛋糕無關,不過是羨慕那些東西所代表的儀式感。

于是到了今年的母親節,我也早早地預定好了一大束康乃馨,又托朋友從美國帶回一瓶香水送她,我媽收到禮物十分驚喜,可高興了沒幾分鐘,就過來跟我說:“你以後還是别買禮物了,直接送紅包吧,還是紅包來得實用。”

我家很少買花,連個漂亮的大花瓶都沒有,她也并不常用香水,上一瓶還是幾年前别人送她的禮物,當作工藝品一樣的擺在梳妝台上。兩樣禮物拍完照之後就結束了它們的使命,那捧花被插在一個空魚缸裡,怎麼看,都有點格格不入。

我媽感慨:“像我這樣的實用主義者,最合适的禮物就是現金了,我喜歡什麼就去買什麼,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趕這麼一天買,其實也沒什麼意思。”

“不追求儀式感了?不羨慕别人這才是過節了?”我打趣她。

“你隻要年年母親節的時候都回來,就是我的儀式感。”

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4

我有一對朋友,大學畢業那年成了婚,那時兩人一窮二白,家境又都不好,别說婚禮了,連戒指都沒有,兩個人住在一間30平的出租屋裡,大門上貼了張喜字,跟要好的朋友吃了頓飯,就完成了他們的儀式。

席間男生眼眶發紅,對女孩說:“跟我在一起真是委屈你了,等我掙到錢之後,一定給你補個風風光光的婚禮。”

他肯幹,腦子又聰明,沒日沒夜地幹了幾年,終于從跑腿的小銷售熬成了大客戶經理,薪資也自然水漲船高。

升職的那天他加班到十點多,一路跑着回來,将她從家裡拖出來,直奔最近的CBD給她挑戒指,說:“你喜歡哪一款,随便挑,挑好我們去補辦婚禮。”

她笑着婉言拒絕,兩人在商場裡轉了一圈,什麼都沒有買,又手牽着手回家。

聚會的時候說起這件事,有朋友笑她傻,說:“難得他有了錢還想到給你買戒指,你就應該挑一個貴一點好一點的,戴在手上一生一世的東西,總得要有點儀式感,以後的生活難着呢,在一地雞毛中看到這個戒指,都會想起當年戀愛的美好時光,是該留個紀念的。”

鑽戒是好,可我真的不喜歡,她笑着搖頭:“你知道對我來講儀式感是什麼嗎?是我們結婚三年後還能像上學時候一樣通宵聊天;是他說我愛你的時候依然會臉紅。

是他在外奔波一個多月,回來之後依然會下廚做菜;是我們吵架之後無論多生氣他都會主動抱我。

是他穿着西裝下班去菜市場買一把青菜,是粗心大意了二十幾年,卻記得每天早上幫我晾杯白開水。”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5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間,就是我的儀式感,它不必寄托于任何物品和形式,我不需要什麼東西提醒,他的存在就是我走下去的全部動力,我們都不是追求形式的人,何必把錢浪費在鑽戒和婚禮上。

她像金庸筆下的那個固執的姑娘,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

白馬已經老了,隻能慢慢地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灑的少年……

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什麼才是生活最需要的儀式感(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儀式感)6

我曾經也是個很迷戀儀式感的人,掙到第一筆稿費的時候,給自己買了一個手機,第一次升職的時候出國旅行,出了第一本書的時候換了電腦。

可是幾年過去,最終記住的是什麼呢?

并不是那些我專門買來做紀念做儀式的的物品,不是硬盤裡存放的幾個G的遊客照。

而是熬過的每一個夜,挨過的每一個罵,是我爸媽拿到我的書時視若珍寶的神情,是結識了很能聊得來的作者朋友,聊得high時宛若少年的那些瞬間。

它們貫穿在我的整個生命裡,無需提醒,不用強調,甚至不用我去刻意的回想,可我的人生,終于還是因為這些小事而有所不同。

它們是比“第一次”和“一輩子”更加值得紀念的東西,我有一個很厚的手賬本,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确幸,它們無需被任何東西美化,因為那些瑣事本身,就是我的儀式感。

我有位酷愛旅行的朋友,足迹幾乎覆蓋了小半個世界,他在布魯塞爾的教堂前彈過琴,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車從北京去莫斯科跟人徹夜聊天,在奈良的街頭喂過鹿,在意大利追過小偷,在越南的街邊跟賣香蕉的小販聊起多年前的那場戰争。

他很少拍照,别說單反,就連手機上的照片都寥寥無幾。我們勸他多拍點照片,等到老了之後做一個照片牆,好歹算是留個紀念。

可是他說:“我有時候擔心,如果習慣了拍照,反而會産生‘回去慢慢看也未嘗不可’的心态 ,而一旦如此,旅行就成為了一種儀式,而不是一種享受。對我而言,儀式不在遠方也不在過去,隻在此時此刻。

爬了一夜雪山看到日出,險些熱淚盈眶的時刻;在深夜的街頭遇到持槍的醉鬼,吓出一身冷汗的時刻;同車的那個女孩跟他講了一晚的心事,兩個人卻默契地沒有交換聯系方式的時刻,參與過越戰的老兵講起戰争老淚縱橫的時刻。

那些時刻融入進他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不需要照片的留念也不會磨滅的紀念。

我無從論斷利弊,卻好羨慕他的安心和灑脫。

或許,這才是擁有“儀式感”的最佳狀态,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沒有它而抱怨日常的無聊。

它無分高下,無論好壞,每個人對它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最好的儀式感,一定不止于儀式。

因為我們從來不需要用它向庸常的生活宣戰,它存在的所有意義,原本就是讓我們愛上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