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垃圾?”11月下旬,南京市城管局官網公示《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建議稿)》并向公衆征求意見。南京版生活垃圾分類标準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未來,“這是什麼垃圾?”也将是每一位市民都必須直面的“靈魂提問”。
垃圾是人類生産和生活活動的産物,自人類開始聚居在一起,就面臨如何處理垃圾的問題。其實,不光現代人講究垃圾的科學分類處理,曆史上,中國人就十分重視垃圾的處理。他們生活在自然氣息濃厚的氛圍裡,很多行為都不自覺地展現出了“環保”色彩,且來一起看一看。
晉朝“垃圾分類回收第一人”是陶淵明曾祖父
古代頒發的環保法令相當多。例如西周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于保護環境的法規,而且最嚴重處罰是判“死刑”。
在生活垃圾方面,頒布的法令也有,例如《韓非子·内儲說上》 的這段記載:“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其手。”就是說,戰國時期,對于亂扔垃圾于街道上的人會受到斷手的嚴重懲罰。
對于這種過于殘酷的懲罰,孔子卻不認為嚴重。他說:“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也。”孔子認為這是治理之道,是應該的事情。
關于垃圾分類回收的案例,我們在晉朝找到了這麼一個人。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
有一次,工人在制造戰船時,留有許多木屑和竹頭,本來掃掉也就完事了,但陶侃下令造船的工人,把這些木屑和竹頭全部掃起來收好。當時大家隻覺得麻煩,抱怨不滿。
然而等到第二年春天,一連下了幾天大雪,積雪融化時,地面又濕又滑很難走。這時候,陶侃叫人把原先收藏的木屑拿出來鋪在路面上,行人走起路來果然方便了許多。
幾十年後,桓溫擔任荊州刺史。伐蜀造船時,缺少釘子,這時候陶侃儲藏的竹頭又發揮了作用。
有人說,老陶家門口應該挂個牌子:晉朝第一垃圾分類處理場。
魏晉南北朝能做到“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除了分類回收垃圾,還得變垃圾為寶。
從古代起,人們就習慣于把剩飯菜用來喂豬,把動物糞便和枯草落葉用來漚肥,以助農業生産。地球上的物質有個特點,凡是能在大自然中自行生長起來的,也必然能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掉。
在魏晉南北朝,有很多書籍記錄這樣的案例。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廢棄物作為糞肥改良土壤肥田的做法。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意思是,用舊牆土作肥料,沒有舊牆土也可用草木灰替代。舊牆土經過細菌群的長期作用,積累了大量的氮化物和硝酸鹽,有較高的肥效。
不但是“舊牆土”和“草木灰”,其他有機廢物也在用作肥料改良土壤的過程中嶄露頭角。
《氾勝之書》中記載有“陳草速朽,肥良勝糞,無陳草者,用糞糞之亦佳”;“以骨石布其根下,則科圓枝茂可愛”;“蠶矢糞之”。其中提到的動物骨、蠶矢等廢棄物在《齊民要術》中也均一一提及用作肥料來改善土地肥力。
明朝城市垃圾迅速回收,看呆了傳教士
宋代是中國城市發展的繁華期,“街道司”是宋代專門設置的以管理城市的環境衛生的機構,可以招募500名“環衛工人”,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其職責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灑掃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
城市居民每日産生的生活垃圾、糞溺,也有專人收集、運走,據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人家甘泔漿,自有日掠者來讨去。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隻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去”,這些專業倒糞的行業叫作“傾腳頭”。到了春天,大街小巷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隻,搬載鄉落空閑處”。
明代沿襲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
于是,十六世紀下半葉,從污水橫流的歐洲城市裡走出來,漂洋過海來到明朝的歐洲傳教士們,不但收獲了深深的震撼,更見識了無比寶貴的古代垃圾回收經驗。
曾在中國生活數十年的傳教士曾德昭記載,明朝的城市和鄉村間,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産業鍊,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種糞便,有專門的人員從城市裡回收,然後運載到鄉村裡出售,甚至各種城市生活垃圾都有專門人員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會被迅速回收。(翟羽)
本文參考:
1、方海蘭等編著,《城市土壤生态功能與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古代垃圾處理趣聞》,《北京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