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3 08:22:39

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當下的學校,幾乎都崇尚這樣的辦學追求:質量立校、特色顯校、科研興校毋庸置疑,教育科研,已逐步走下神壇,走出象牙塔,成為學校和教師的一種追求,成為不少學校發展的生長點,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讓教師走上教育科研的)1

促進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當下的學校,幾乎都崇尚這樣的辦學追求:質量立校、特色顯校、科研興校。毋庸置疑,教育科研,已逐步走下神壇,走出象牙塔,成為學校和教師的一種追求,成為不少學校發展的生長點。

那麼,怎樣讓一線教師認識到教育科研的實質、體會到教育科研的魅力,走上這一條教育幸福之路呢?

從“無”到“有”,意識先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科研喻為“幸福之路”,但要讓一線教師體會到這種“幸福”,何其艱難!不少教師認為:我是一線教師,隻要上好課教好學生就行了;隻要學生喜歡家長支持就可以了,不需要搞什麼教育科研。若要引導這些教師的慣性思維,切忌“大躍進”式的“硬來”,而要“溫水泡茶”式慢慢地啟動教育科研的“安裝程序”。

一要注重制度設計。全校集體約定職稱評比、評優晉升的評選細則,設置一定的教育科研權重,讓教師們意識到,教育科研是職業的需要使然,雖然沒有硬性指标、具體任務,但也得做。

二要注重理想驅動。精選通過教育科研實現理想目标的教師成功案例,讓教師們意識到教育科研無疑是開啟教育創造的“按鈕”。

從“薄”到“厚”,行動跟進

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關鍵是要親近實踐,進行“田野研究”“行動研究”和“适度的理論研究”。問道行動,原則有兩個:

一是倡導多元。行動研究運用的方法往往是綜合性的,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是觀察法、反思法,亦可以是嘗試法、實驗法;呈現的方式也是多層次、多樣性的,可以是課題、論文、報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筆、教學後記等。

二是親近叙事。教育原野每天都在給我們提供帶着露水的“綠色素材”,這些素材就存在于我們的校園中、課堂教學中,是最為真切的。案例分析為教育叙事的常态,要引導教師把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把發生在一線的故事講述出來,把生成的問題與思考展示出來,用激情書寫成長,用理性探究規律。

課題研究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理論性,教師們對此的态度常常是:畏懼、隔膜、擔憂。事實上,課題也可以這樣生成:由困惑凝聚成問題,由問題升華為課題。隻有這樣,課題才是“親生的”、“親切的”,課題研究才能與一線教師的實踐融為一體,也隻有這樣,教師才能自覺地走近并積極地擁抱課題。在多年的教海弄潮中,我切身體會到“不要在雲端舞蹈,而要貼地行走”(維特根斯坦語)。我非常鐘愛那種“貼地式”“貼身式”的微型課題的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基于實踐,關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價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機構所提供的選題指南,不需要固守三或五年的研究周期,什麼時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給自己結題了。“十二五”“十三五”以來,盡管我肩負好幾項國家、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了二十多項“微型課題”的研究——“小學高年級學生研究性學習是怎樣發生的”“教材中可以提煉哪些小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如何利用作業本中的評語與學生、家長進行對話”……正是這些小課題的研究使我真正達到了“收獲先進的教育理念,蘊積靈動的教育智慧”的較高境界。

從“軟”到“實”,發展保障

教育科研的發生,除了意識到位,行動得力外,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機制。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研究”方式。“課堂”是教師的立身之所、立教之本。平凡緣于此,創造也緣于此。特級教師于漪先生倡導的“三次備課出名師”的總結絕非煽情之辭,更不是美麗的傳說,先“無他”備課(不用任何參考資料),再“有他”備課(大量參閱資料),最後反思性備課。“無他”的備課,可以讓個性理解、創造想象充分彰顯,使自己的教學充盈着“我”的風采;“有他”的備課,則可以檢視自己的觀點,借鑒他人的優點,使他人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經驗在自己的課堂裡煥發出新的生機;而“反思性備課”則是方法的總結、思想的凝練和境界的升華,可以使自己的教學不斷精進,育人質量持續攀升。

反思是教師科研的“自覺”方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讀書與書籍》中曾告誡我們:不要讓我們的頭腦成為别人思想的運動場。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起着關鍵性作用。當下的教育改革呈現出如火如荼、一片繁榮的景象,但也誕生了許多新的理念、新的主張,令人眼花缭亂,無所适從。面對這些,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與價值認同,做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獨特眼光的智者。日本東京大學著名學者佐藤學提出“反思性實踐家”的命題。他說,稱得上“反思性實踐家”的資深教師的思維方式有五個特點:一是應對時時刻刻變化着的即興思維,二是對于問題情境的主體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參與,三是問題表象中的多元觀點的統整,四是問題表象與解決中的背景化思考,五是實踐過程中問題的不斷建構與再建構。“反思性實踐家”是對“技術性熟練者”的轉型與超越。教師的反思正是因為成功地完成這一轉型,才會有新的提升。

(作者周衛東系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21日第8版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