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的鄱陽湖有最任性古建落星墩,一年隻現一次真容,坐實了鄱陽湖最牛“釘子戶”的戲稱。
而萬裡滾滾長江,也有這麼一任性一“釘子戶”的古建築,600多年,獨立長江江心,宛如中流砥柱,即使水漫閣樓,依舊不為所動!
更被網友稱為“閣堅強”,而實則“萬裡長江第一閣”非他莫屬。它就是楚秋今天要講的“觀音閣”。
在距離九江兩個多小時車程的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擁有“萬裡長江第一閣”的觀音閣便屹立在此地小東門外的長江龍蟠矶之上。
第一眼見它,是震撼,再一眼看它,更有一種無限的敬佩之情在内心湧動。
站在鄂州市小東門外的長江大堤上向遠望去,幾百米外可見一超大型礁石凸出江心,其勢蜿蜒如龍。
古代相傳曾有虬龍盤旋其上,“周圍七十餘丈,冬出夏沒”,積日方去,此即“龍蟠矶”。
更奇妙的是,一船形之古閣突兀在龍首之上,淩波似舟,橫江而峙,這便是令人啧啧稱奇的鄂州長江觀音閣。
據說,“萬裡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始建于宋,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建,明清多次重修。萬裡長江,險稱天塹,上起巴蜀,下至吳淞,唯鄂州觀音閣雄踞矶頭,宛如中流砥柱,氣勢磅礴。
千百年來,每到汛潮,水漫樓閣,隻剩高層窗口,甚至隻剩那檐牙、龍吻在浩淼長江水之中。
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卷而去,然而,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這是它足夠堅強的一面,也是它不同尋常又“任性”的一面。
觀音閣坐東朝西,閣身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1米,以條石壘成。閣身以紅石和青磚為主,與閣下龍蟠矶相融為一體。
如果以“上帝的視角”俯瞰下來,龍蟠矶與觀音閣恰似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浩瀚的江面劈波斬浪,傲然屹立,這也給人們留下了足夠歎為觀止的一幕。
遙想當年,東吳孫權在鄂州稱帝,時天下一分三國。
在那之前有人向他來報,說城北江心巨礁之上,有黃龍蟠卧,城東虎頭山上,還有鳳凰啼鳴,顯而易見,武昌是“龍蟠鳳集”之地,有帝王氣象。
據傳,就是這龍蟠矶催生了孫權稱帝的野心。龍蟠矶上後來有了觀音閣,也有了諸多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
這些半真半假的傳說也讓這遺世獨立的觀音閣,變得更為神秘與傳奇。
那麼,為什麼屹立數百年依舊不倒呢?關于這觀音閣還有什麼未解之謎呢?
穩坐江心,就連洪水漲水時,岸邊的人們也會不自覺為他捏一把汗。
但600多年已過去,它依舊巍然不動,屹立不倒,堪稱傳奇!
據相關解釋,此觀音閣之所以屹立不倒,首先是因為它的建築設計十分巧妙,它依石而建、地基牢固,其座下的巨型礁石呈船舷形的弧形石,能有效的分流沖擊而來的江水,既能減緩水勢,又能順勢洩流。
更重要的是,在觀音閣的水面,建了一堵異常堅固的弧形石牆,這是一道擋水牆,保護觀音閣主體免受洪水的正面沖擊。
就這樣,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江心洪波中,觀音閣與龍蟠矶礁石逐漸融為一體,更有種抱團取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衆志成城的求生決心。
同時,相關部門也會定期對觀音閣進行相關的檢查與修繕,在确保無礙的情況下,用更專業更科學的保護方式守護着觀音閣。
之于人而言,這種感動是相互的,每當看着在江心波濤洶湧中堅強而生的觀音閣,想必想保護它的人,也會被它在狂流中屹立的雄姿和飽經磨難而堅強不屈的精神力量所感動。
當然,還有很多關于觀音閣的謎團正留給這些被其精神感動的人,諸如“觀音閣的前世今生”“究竟為什麼建此閣”“在不同的時代,它又是如何存在”等等。
謎團與震撼的背後,也給我們輸出了一種人生答案,遺世獨立也好,笑歎滾滾長江東逝水也罷,對于不确定甚至無比艱難的生活,我們更需以一副“苦中作樂”的人生樂觀姿态去面對,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大不了,就賞景抒懷,掬水捧月,聽江風看江水,忘卻塵世,洗耳淨心,在“也無風雨也無晴”中“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是『楚秋』,感謝您的閱讀!
*本文由楚秋說江西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江西##湖北##鄂州##萬裡長江第一閣##旅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