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争将美國拉入戰争泥潭近十年,直接使美國在美蘇争霸中落入下風,被迫采取防禦态勢。但就在越戰結束後不過幾年的時間裡,世界二号強國蘇聯卻又進兵阿富汗,開啟了十年的阿富汗戰争。可以說,阿富汗成為了蘇聯的“越南”,使這個龐然大物走向瓦解。
一、阿富汗政變與蘇聯介入阿富汗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從來沒有穩定過,事實也的确如此,早在1919年便從英國手中獨立的阿富汗,直到1973年才結束君主制度,建立阿富汗共和國。但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并不太平,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海勃爾被刺殺,人民民主黨趁機發起針對政府的遊行示威與抗議活動。阿富汗政府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而身處阿富汗軍隊的人民民主黨人阿明卻在軍隊中掀起軍事政變,達烏德政府被推翻,人民民主黨上台掌權。
人民民主黨黨旗
就政黨性質來說,人民民主黨可以看作是阿富汗的“共産黨”,因此在政變結束之後,阿富汗與蘇聯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根據協定,蘇聯将給予新政府以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并派遣數百位軍事顧問與文職公務人員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以推動新政權迅速穩定下來。
盡管人民民主黨在阿富汗建立了新政權,但這個由政變建立起來的新政府同樣遭受着國内其他反政府勢力與軍隊的困擾。此外人民民主黨内部也存在着劇烈争鬥,民主黨塔拉基先是被之前政變的發動者,也是此時阿富汗的二号人物阿明取代,随後雙方又展開激烈争鬥。人民民主黨内部的鬥争其實并不是簡單的權力之争,更為重要的是阿明與塔拉基之間就蘇聯問題有着無法調和的矛盾。事實上,之前被人民民主黨推翻的達烏德政府即是蘇聯一手扶持的政權,但鑒于人民民主黨帶有“共産黨”的性質,所以蘇聯對政變之後的阿富汗新政府同樣采取支持态度。但與親蘇的塔拉基不同,出身軍隊的阿明卻是一個強硬派,他不願意向蘇聯低頭,并在趕走塔拉基之後,采取了一系列排斥蘇聯的舉措,這引發了蘇聯的嚴重不滿。
阿明
二、蘇聯進兵阿富汗阿明上台之後,蘇聯曾制定出一系列鏟除阿明的秘密計劃,但這些計劃均以失敗告終,阿明最終将塔拉基殺害,并成為阿富汗的最高領導人,這顯然與蘇聯的計劃背道而馳。阿明很清楚蘇聯在計劃刺殺自己,因此阿明一邊在國内清洗包括塔拉基一派的親蘇派,一邊在考慮改變阿富汗的對美政策,希望可以與美國改善關系。
1979年10月,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通過各種情報渠道獲悉阿明正在與美國進行接觸,這令蘇共中央感到問題的嚴峻性,為此蘇共中央開始改變之前的小規模刺殺計劃,準備發起對阿富汗的戰争,以徹底解決這個可能要“逃出”蘇聯掌控的中亞大國。
蘇聯克格勃徽章
在論述蘇聯進兵阿富汗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阿富汗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了解為什麼蘇聯對阿富汗如此看重,以緻于最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這樣的舉動。阿富汗地處亞洲中部,是典型的中亞内陸國家,盡管面積隻有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半,但阿富汗所處的位置正好是中亞、南亞、西亞的交界處。換句話說,掌握了阿富汗之後,南可下印度與阿拉伯海、印度洋,西可經略中東,向東可以對中國産生重要影響,可以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蘇聯一直将阿富汗視為自家“南方戰區”的一部分,希望借助阿富汗順利南下,以在印度洋尋找暖水港與出海口。
蘇聯對阿富汗傾注了大量資源,希望建立一個聽命于自己的中亞國家,但政變後的阿富汗卻離自己的掌控越來越遠,甚至有叛蘇親美的态勢,這顯然令蘇聯十分不滿。1979年12月,蘇聯派出10餘萬部隊,浩浩蕩蕩開入阿富汗,自此開啟了近十年的阿富汗戰争。
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美國随即采取行動,一方面美國對蘇聯擅自發動戰争十分不滿,認為這是對世界局勢的破壞,另一方面美國政府認為蘇聯卷入阿富汗戰争對美國來說是有好處的,這樣可以使蘇聯付出巨大的代價。美方甚至做出預判,稱蘇聯将會在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因這場戰争而受到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而曆史的發展證明了美國的預判。
阿富汗戰争
三、蘇聯陷入戰争泥潭相較于世界第二大強國蘇聯而言,阿富汗顯得無比弱小,自1979年12月24日開始,蘇聯動用近300架次大型運輸機向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空運精銳部隊與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8萬精銳蘇軍開着坦克與裝甲車開進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晚上便占領了阿富汗首都的所有機構。同日,蘇聯在攻下阿富汗總統府後,将阿富汗最高領導人阿明連同他的家人全部殺害。随即,蘇聯扶植人民民主黨内的親蘇派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與阿富汗最高領導人。
蘇軍開進喀布爾
自28日開始,蘇聯派遣囤積在蘇阿邊境的大量部隊進駐阿富汗,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全境發起進攻,阿明掌控的政府軍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反抗即宣布投降,蘇軍在一周之内便占領了阿富汗的全部大城市與交通要道。
事情這就算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因為就阿富汗這個國家來說,即使是阿明掌控的政府軍,也沒有實現對阿富汗全境的掌控。在阿富汗各地還有大量的部落勢力與反政府武裝,宗教、部落、文化、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互相交纏,使蘇聯在清除阿明之後,面臨着更加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協助其扶植起來的卡爾邁勒政府,将阿富汗境内的所有反政府武裝力量剿滅幹淨。
進入1980年,蘇軍将進攻重點轉向阿富汗境内大大小小的武裝反抗力量,但阿富汗是典型的山地國家,反政府軍利用有利地勢與蘇軍展開遊擊作戰,蘇軍的坦克、裝甲車又很難開進山地作戰。一時間,蘇軍隻得改變進攻策略,不再采用全面進攻态勢,轉而對反政府武裝的幾個重要根據地進行清剿。1981年,若幹反政府武裝共同成立了阿富汗聖戰伊斯蘭聯盟,聯盟受到了來自美國等國家的資助,這進一步提升了蘇軍清剿的難度。
戰争中的士兵
伴随着戰争時間愈發拉長,蘇聯愈發感覺到戰争的吃力。1985年,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台,随後他開始推進蘇聯最後一輪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即在最短時間内解決阿富汗問題,并實現蘇聯軍隊撤離,以将蘇聯從戰争泥潭中抽離出來。1988年,在聯合國的主持下,美國、蘇聯、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四國在日内瓦簽署協議,根據協定,蘇軍将于1988年5月起從阿富汗撤兵,至1989年蘇聯完成撤退計劃,至此長達近10年的阿富汗戰争結束。
在十年戰争中,蘇聯先後派出百萬軍隊前往阿富汗作戰,傷亡數量達5萬人,耗費450億盧布。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蘇聯已經不再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國内的嚴重困境加上戰争的消耗,使蘇聯的國力迅速削弱。而且蘇聯進兵阿富汗一般被視作是一場不義之戰,因此蘇聯的國際聲譽在戰争期間大幅度下降,各種情況摻雜在一起,使這個世界二号強國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在蘇軍撤出阿富汗的兩年後,蘇聯宣告解體。
蘇聯撤軍
文史君說蘇聯出兵阿富汗并非為阿富汗的利益,而是為維持自己的戰略地位,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的舉動。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十年,也是阿富汗國家秩序日趨崩潰的十年,在這十年的時間裡,阿富汗政府成為蘇聯的傀儡,再也沒法像之前那般具有威懾全國的實力,也正是這樣的後威權時代,為日後塔利班的誕生提供了絕佳機會。不得不說,一場阿富汗戰争不但拖垮了蘇聯,也改變了阿富汗乃至整個世界局勢。
參考文獻李瓊:《蘇聯、阿富汗、美國:1979-1989年三國四方在阿富汗地區的一場博弈》,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宋亞光:《“蘇聯的越南”:美國與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史學月刊》2020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