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2:37:01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 摘 要:小學文言文教學呈不斷加強的趨勢,不僅量要增加,而且質要提高本文主要從朗讀、解意、明理、背誦四個方面較全面地闡述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思路及其策略,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學理基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試論文言文教學策略)1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初探

摘 要:小學文言文教學呈不斷加強的趨勢,不僅量要增加,而且質要提高。本文主要從朗讀、解意、明理、背誦四個方面較全面地闡述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思路及其策略,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學理基礎。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朗讀 解意 明理 背誦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是“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如:“你吃飯了嗎?”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達,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在語文教學的諸多内容中,文言文以其文字的隽永,思想的深刻和内涵的豐富,凝結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學習文言文呈現出非常強的态勢。一般而言,文言文教學有四個基本内容:文言、文章、文理、文化。與之相關地,文言文教學也有四個主要标準:“讀其語、通其意、曉其理、背其文”。進而形成文言文教學的四個策略:即朗讀、解意、明理、背誦。通俗地講是:讀、譯、講、背。

一、朗讀

中國的古聖先賢們精辟地闡明了“讀”的無比重要性。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中國自古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朗讀和誦讀,把它作為文言文學習的法寶。且不論古代私塾中先生講學、衆人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教學模式的優劣,至少書聲朗朗的教學氛圍令人向往。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韻美和節奏美,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韻,而且篇幅短小,用時不多,特别适合學生朗讀。學習文言文不朗讀幾乎就體會不到它的精妙之處。

1.讀準字音。

字音讀準确,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讀音,就談不上朗讀。因此,一篇文言文,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或個别朗讀,從試讀中發現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的問題,然後一一闆書糾正,并由老師再範讀一遍全文。要求學生聽清句讀,隻有讀清了句讀,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詞句結構和語言意義;反過來也才能讀得更準确、更清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和文言虛詞的讀法。對于通假字的讀音要格外強調,以免學生與現代漢語中的讀音混為一談。還要指導學生處理好文言虛詞的讀法,突出人物說話的語氣,從而把人物的神态展現地形象、逼真。

2.讀出節律。

文言文朗讀不僅要讀準字音而且注意語氣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節奏分明、輕重有緻。要用“音韻學”指導文言文朗讀,讀出停頓、語速、重音和語氣等。

(1)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标點符号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于語法停頓,标點符号的停頓由短到長依次為“、”“,”“;”“:”“。”“?”“!”“……”這個長短的确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适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間的停頓稍短些,段落之間的停頓稍長些。朗讀骈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别。在沒有标點符号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可作停頓,這是邏輯停頓。

(2)語速。朗讀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叙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調節語速。如内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3)重音。文言文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突出,要重讀,如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裡”“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裡”“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

(4)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歎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歎語氣讀降調。可先由教師範讀,最好能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地誦讀,以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标注停頓、重音和問句的語調;接着讓學生小聲跟着教師讀;再讓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

3.反複誦讀。

在學生朗讀正确的基礎上,讓其自由反複朗讀。反反複複地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感,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内容。朗讀的方法很多:齊讀、分組讀、點名讀、分段讀、老師範讀、跟讀、放錄音、配樂朗讀等。一邊讀,一邊點撥指導,反反複複,不厭其煩。

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符合學理的。通過反複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以及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有利于知識的積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文言文比現代白話文更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韻美,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給人以非常優美的韻律享受。

當然,誦讀不是單一的、機械的、枯燥的,而是靈活的、生動的、有神韻的。教師對誦讀的指導,一要“及時”,盡量做到邊朗讀邊指導。二要“具體”,具體指出學生誦讀的主要優缺點和提高誦讀水平的途徑。三要“靈活”,結合談話、講解、評注、複述等多種活動進行誦讀訓練,全面提高學生文言朗讀的能力。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解意

文言文教學重點在于解決文字障礙,即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文言句式的特點和文章結構,以及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是教給學生自己打開古文化的鑰匙。

1.文言實詞。

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是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和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隻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理解文言文。文言實詞的重點是要确定一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教學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主要包括:通假字、單音詞和複音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1)通假字。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于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多積累。

(2)單音詞和複音詞。現代漢語中複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文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于險處”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複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兩個音節連綴成一個含義而不能拆開的詞,也稱“單純詞”),意思是“大概”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理解。

(3)一詞多義。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隻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解釋,就有可能産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确地選擇義項了。另外,還需要了解關于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産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古今異義。漢語從古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于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随着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詞義擴大。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别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②詞義縮小。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③詞義轉移。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未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未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④詞義褒貶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别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谏》),現在,“謗”用于诽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别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5)詞類的活用。包括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

2.文言虛詞。

常用文言虛詞大緻分為以下幾類: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于”;起連接作用的,如“乃、則、而”;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虛詞有二十多個,要重點掌握“之、其、者、而、則、乃、且、然、以、于、為、也、乎、夫、焉”這十五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其中最基礎的是:“之、乎、者、也”四個。要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其作用和意義,還應與現代漢語作比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來了,那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在解釋時,應準确運用現代漢語中與之相當的字詞代替。要借助歸類進行比較,掌握各類虛詞的用法及意義。通過反複訓練,熟記各類虛詞的基本用法。

3.文言句式。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着眼點應放在對課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譯上。

4.古文結構。

文言文的篇章結構教學是要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基于各種寫作規則組織起來的結構圖式。例如,《曹刿論戰》等側重記人叙事的文章,以中心人物和事件為主線、以事件背景和發展階段為段落組織基礎。《出師表》等抒情言志的文章,以情感為主線、以議論和記叙作為謀篇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清晰地梳理出這些結構和線索。古人撰文首重立意,講究結構、脈絡、氣勢、語言錘煉的特點相一緻。學習時不能從部分開始,而應從整體入手。文言文的教學要注重整體意識,關注其文章結構。

文言文《學弈》共4句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教的學生本該都是高手。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緻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系第二層可知,後一個隻因為他不肯專心緻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隻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緻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文言文的結構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提醒學生注意揣摩文言文的謀篇布局的方法,不管是記叙文還是議論文。在學習了某篇文言文後,把它當成範文,進行文章結構分析和訓練。如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中心論點,統攝全文,然後加以論證。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題目即揭示中心論點,然後擺事實,歸納觀點,接着進行道理論證,最後再次點明論點。又如文言文《六國論》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提出兩個分論點,以“補”好中心論點有可能被别人抓住的漏洞,接着對分論點分别論證,最後得出結論,并暗中針對現實發表看法。可引導學生學習提出論點以及論證的方式,分析這些議論文中論點和論據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明白精選論據的重要性,并運用到寫作中去。筆者建議:在文言文學習的較高階段,可以構建基于文言文結構模仿的寫作教學框架。

5.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教學不能忽視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趣味無窮。例如,以古代人的“名”“字”和“号”為例加以說明。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名、字與号的根本區别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隻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号也是一種敬稱。學習這方面的常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文化的興趣,增加其文化涵養。

從古代文體看可以分兩大類:韻文和散文。韻文可分為:詩、詞、曲、賦、銘、骈文,骈文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古雜記文看,大緻可分四類:一是台閣名勝記,如《嶽陽樓記》《醉翁亭記》;二是山水遊記,如《遊褒禅山記》《石鐘山記》《桃花源記》;三是書畫雜物記,如《核舟記》;四是人、事雜記,如《獄中雜記》《梅花嶺記》。掌握古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強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受用終身。

關于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通過“古譯今”的翻譯進行的。關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認識是:(1)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翻譯。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求學生逐字逐詞地譯出原文自然是困難的。但從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看,要求學生大體上譯出原文又是必要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有的教師擔心學生讀不懂,逐字逐句的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來很徹底,實際上學生并未真正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句意,而是在機械地做文字串連遊戲。誠然,學生在自主翻譯的過程中會有錯誤或曲解的地方,但如果教師點撥得當,是可以得到糾正的。隻有讓學生自己譯,他們才會體會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有利于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分步翻譯。文言文翻譯大緻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解詞—串意—順句;其次,根據需要适當調配詞序;最後按照現代漢語規範進行增補。(3)文言文翻譯的标準。三字要求:信(準确、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随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确、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4)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5個方法:留、補、删、換、調。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号、年号、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補出省略成分。删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隻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将其調整過來。(5)直譯和意譯。直譯指逐字逐句地譯。意譯指譯出大意。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可用意譯。

三、明理

古人閱讀志在明理。優秀的文言文,往往内涵豐富,寓意深刻。文言小故事都在淺顯易懂的故事中蘊含深刻的哲理。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文言文,在學生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内容之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讓學生領略文言文其中的内涵,鼓勵他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曆和體會,談談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以緻學有所得。

例如,在教學《學奕》時,可以圍繞三個問題組織學生讨論:①兩個人的學習結果一樣嗎?②從哪裡看出兩個人的學習态度不同?③不同的學習态度導緻了不同的學習結果,從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容易領悟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文言文言簡意駭,文中的一些觀點很具有哲理,發人深思,使人借鑒,當然,随着時代的發展,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他們有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有些不足,但這正是我們進行思維訓練的好契機。

文言文閱讀有兩個“整體”觀念: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後,就要引導學生對全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寫作技巧、主題情感等進行分析。文言文閱讀的過程應該是“整體—局部—再整體”,前一個“整體”側重于對行文思路、主要内容的分析,後一個“整體”側重于對主題、中心思想、情感、文化的理解和體驗。

杜牧早就主張:“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文言文是一篇篇文質兼美、蘊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材料,領悟了就能發現滲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情感上産生共鳴。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最豐厚的載體,學習文言文,事實上也就是對中華文化的最直接的傳承和發揚。

四、背誦

熟讀是背誦的前提。如果一篇文章不能熟練的讀下來,那麼談背誦就是枉然。背誦是熟讀的飛躍,人們常說的“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其實,難的不是熟讀,隻要疏通了文章的生字詞,進行反複的朗讀,很快就會将文章十分流利的讀下來。關鍵是熟讀之後,怎樣很快過渡到成誦的階段。

和現代文比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較短小,便于背誦。而背誦的結果是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辭、審美、文化等深入學生的内心。這樣,當學生提筆寫作時,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向這些佳作借詞、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大大提高作文的表達效果。實踐證明,多讀多背一些古詩文佳作,對提升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背誦文言文其實并不難,先決條件是理解文章,關鍵是掌握策略。背誦文言文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講求策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這裡介紹幾種策略:

1.邊讀邊譯,翻譯還原。很多學生在背誦文言文時不願意翻譯。他們認為,翻譯費時費力。就選擇機械記憶,通過反複誦讀來記憶。學生們正是記憶力強的時候,這種方法很有效果,但缺點是容易忘記,原因是囫囵吞棗。邊讀邊譯,即讀一句翻譯一句,這樣看起來笨一點,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記憶水到渠成,往往不會輕易忘記。邊讀邊譯,譯,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記憶和背誦。

通過翻譯還原法背誦。學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文,落實字詞的意義,這樣才便于對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誦文言文時,可以“倒過來”,即看着譯文,回憶還原原文。有了最開始的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再加上熟讀,這時再根據譯文去還原原文,就比較容易了。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背誦,還有利于對文章的字詞句的翻譯的深入掌握、鞏固。

可以先将它逐句譯成現代漢語,即“古譯今”,然後根據所譯的漢語,再返回古代漢語,即“今譯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從譯文回複到原來的文言文,多次反複,不但練習了古譯今,而且可以比較古今詞法句法,背誦原文。

2.遵順線索,依托詞語。文言文的寫作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等。可以根據文言文的這些寫作線索背誦。如《扁鵲見蔡桓公》可以按時間順序背誦: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複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對《核舟記》可以按空間順序背誦:整船→船中→船頭→船尾→船背。對《活闆》則按邏輯順序背誦:活字闆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

文言文的寫作線索還有寫人線索、叙事線索、抒情線索等。《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叙,從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背誦《陋室銘》,可按題眼“陋”這一線索來記憶,文章先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與古代名室相比,寫得層次分明。

抓住關鍵詞語背誦,是一種好方法。這裡所說的關鍵詞語,一是指句段的領頭字,背誦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篇已能背誦的文言文,再次背誦時往往在某一段的開頭卡住,這時,如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這說明領頭字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聯想背誦内容支撐點的關鍵性詞語。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曆數擔當重任的人遭受艱難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詞語。根據這個思路,不但有助于記憶,也有利于今後對材料的提取和運用。

3.借助圖表,幫助記憶。不少文言文有畫面感,可用畫來表達和記憶,有的文言文選作教材往往配以插圖,可以根據圖畫來記憶。有些課文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讀了課文,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就像電影鏡頭一樣,自然而然地出現,從而産生聯想記憶。也可以根據文言文内容整理出一張“思維導圖”,利用圖表幫助背誦。

4.化“長”為“短”,化整為零。把文章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這樣一來,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難度減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後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也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關鍵字寫下來,提示自己。

一篇文言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然後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按生活的邏輯和人地時與前因後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清楚了,文章讀熟了,很快就記住了。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記住為止。

5.抄寫文章,強化鞏固。中國傳統的背誦秘訣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抄寫的辦法來加強記憶是背誦的“靈丹妙藥”。這種記憶,既準确又深刻,可以避免默寫别字,又能幫助理解文意。同時,可以把抄寫的文章當成“随身記”,利用點滴時間幫助記憶。

6.學以緻用,為我所用。書到用時方恨少,絕知詩文要應用。學生可以在平時的聽說讀寫中,有意識地對所背誦的東西進行遷移運用,把美妙的詩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識寶庫之中,用它們長久地陶冶情操,變成自己無價的财富。記憶的目的正在于此,這也是背誦真正的歸宿。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特别強調培養能力,體現在背誦上就是既要能記憶又要能理解,在記憶的同時求得理解,要想寫出詩文中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表達了某種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須在記憶的基礎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關片斷或句子。如果僅能機械記誦而不能透徹理解,就會答非所問。因此說,記憶隻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記憶的生命力之所在。

(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