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鬥争、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重要講話中的“金句”在人民群衆中極具辨識度和傳播力,光明網《學習時刻》欄目将從重要講話中撷取金句,約請權威理論專家深入挖掘和闡釋“金句”背後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系統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内涵與實踐價值,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
本期金句:營商環境隻有更好,沒有最好
作者:劉春生(中央财經大學副教授)
2018年11月5日,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時提出,要“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并強調“營商環境隻有更好,沒有最好”。這一擲地有聲的話語,成為指導各地改革開放實踐,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重要遵循。
2019年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核通過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從國家層面夯實了營商環境優化的法治基礎,一方面标志着提升營商環境已成為全國全社會的共識,另一方面标志着營商環境水平已由各地及各級政府的基層探索和經驗總結上升為國家級戰略。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仍創下5年來最快增速,并一舉超越美國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國。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已跻身全球前40位,并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493.6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4.9%;折合1734.8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可以看出,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正結出累累碩果,世界看得到,企業感受得到。
夯實營商環境的公平基石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土質優劣直接關系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長期以來,市場主體之間形成的事實不平等,成為困擾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核心頑疾,國有、民營、外資在市場準入、機會獲得方面存在差異,迫切需要通過法治化手段解決這些問題。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公布,外商投資企業的準入前國民待遇以立法形式得以保障。2019年10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台後,“兩平一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即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争,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各級政府不得偏向某些企業或限制其他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能因為投資者所有制的性質、規模、盈利能力、所在地等而有所歧視。這些法律條例的實施,都為夯實公平的營商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具體來看,為保證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的政策、法規、服務措施等應該做到公開、透明,形成可預期的政策、制度、法律環境,例如我國始終強調要全面落實的“負面清單”制度(即國務院以清單方式明确列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級政府依法采取相應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就保證了各類市場主體對于哪些領域不得投資、哪些領域有所限制均有清晰而明确的知悉。
為保證市場規則更加公平有效,必須确保政務更加公開透明。在行政審批、市場監管、政務服務的基礎上,将政務公開制度化、标準化、信息化是打通服務市場主體“最後一公裡”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高質量營商環境的必要一環。要加強營商環境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考核評價,推動提升市場體系的運行效率、規範程度、監管水平,加快破除市場隐性壁壘,打破“玻璃門”,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争的規定和做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能夠依法平等使用各類生産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要積極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更好實現公共信息資源實時動态共享和開放應用,打造智慧、便捷、高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
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隻會越開越大。利用國際國内兩種資源,努力參與國際分工,通過“幹中學”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地位,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法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接國際市場、引進外資的法寶包括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各地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等。随着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綜合國力的提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隻有通過塑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鞏固并發展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世界制造業中心、最受歡迎的外商投資目的地、全球最大的單體消費市場的地位,才能在日益嚴峻的國際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必須秉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基本原則。
市場經濟的競争,本質上是營商環境的競争。一流營商環境,必須以市場化為基礎,破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把市場機制健全起來,把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出來,以此來促進投資興業,經濟發展。市場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各類市場主體機會均等;其次是保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包括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權、财産權、知識産權,也包括保護中小投資者、治理拖欠企業賬款、加強失信聯合懲戒、完善糾紛解決機制等内容;再次是通過“放、管、服”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體系,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19年,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深刻闡述了這一重要論斷。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政府職能部門首先要做守法守約表率,突出公正監管,落實監管責任、創新監管方式、規範執法行為;其次,需要圍繞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對政策制定、法規政策公布和解讀咨詢、政策評估和清理、政務誠信以及政府責任、行業協會商會責任、中介服務機構責任、公用事業企業責任、市場主體強制退出制度等方面進行規範化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少數地方和部門不講信用、不守承諾、不按制度辦事、不按政策落實等問題依然突出,這就需要依法規範行政權力、規範行政決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增強政策制定實施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切實把平等保護、政企分開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讓親商、惠商、便商理念成為國家和地方立法工作的重要指針、用法治之手為各類市場主體架起了一張“防護網”,讓企業經營更有安全感。
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就是要讓各類投資者包括外商投資者吃上定心丸,保證他們獲得公平的競争機會,享受公平的市場環境,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把對外開放過程中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要始終對标國際一流、最有競争力的營商環境标準,瞄準主要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同時學習在國際社會提升快、優化營商環境幅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驗;要主動适應全球貿易、投資的新變化,按照市場規律創新監管、服務模式,适應新業态、新模式,讓我們的經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更便捷。不僅如此,還需要對新産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态的包容審慎監管,給予創新一定的政策容忍度,在制度創新方面力争國際前沿。
将優化營商環境進行到底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良好的營商環境,既是一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産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軟實力和市場競争力。隻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解放生産力、提高競争力。“十四五”新征程乃至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必須始終秉持所言的“營商環境隻有更好,沒有最好”,不斷将優化營商環境進行到底。
2021年11月,國務院了印發《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主要包括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等不合理限制;健全更加開放透明、規範高效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持續提升投資和建設便利度,支持市場主體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外商投資和國際人才服務管理,等等改革措施。此後試點城市集中發力,如北京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的5.0版改革,涉及包括保護市場主體、維護公平競争、知識産權保護、行政審批、投資建設、政務服務、監管執法、外資外貿等12個方面362項任務,将于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上海則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投資環境等10個方面提出172項改革舉措,重慶、杭州、廣州、深圳也紛紛依托各地的經驗開展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和制度創新集成。
這些改革措施,有的是政府服務中的難點、痛點,有的是借鑒和學習兄弟省份和城市的一些好的做法,有的是常年改革成果的繼續提升和完善,有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之舉。在試點城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每個部門、每個轄區都拿出了切實可行、拳拳到肉的改革措施,推進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增強企業和群衆的獲得感,借鑒國際經驗推進“放管服”改革,拓展覆蓋面、擴大受益面,每年形成一批可複制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國營商環境建設作出貢獻,也為将優化營商環境進行到底提供了良好優質的“土壤”。
(海報:王燦)
相關閱讀:
【學習時刻|金句】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
【學習時刻|金句】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學習時刻|金句】以制度型開放引領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學習時刻|金句】堅持整體推進系統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