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适合走什麼樣的路,自己心裡最清楚,而要想走好腳下的路,選一雙合适的鞋子很重要,正如俗語所說: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知道。
說到鞋子,我想起了小時候語文課本上的一篇課文《鄭人買履》。《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戰國時期,一個鄭國人想到集市上買一雙新鞋,于是他在家裡事先量好了腳的尺碼,量完後順便就把尺碼放在了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上,看到自己相中的鞋子,卻發現忘記了帶尺碼,他趕忙回家去拿尺碼,等他急匆匆回到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他沒有買到鞋子,心裡很懊惱。旁邊的人了解情況後問他:你怎麼不用腳試一下新鞋子呢?他回答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旁邊的人都覺得這個鄭國人很可笑,而他自己卻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後來,人們都用鄭人買履的寓言故事比喻那些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不從實際出發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教條主義者。
兩千多年過去了,韓非子講述的這個寓言故事經常被人們當笑話談起,但是,現實生活中,像鄭人買履那樣的事情還是不斷地發生,像那個鄭國人一樣的人還大有人在。
有的單位為了加強管理,制定了周密細緻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或許在一定時期内發揮過很好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随着形勢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管理者卻還用原先的那些規章制度去管理新環境下的事務,而不懂得結合實際,與時俱進,結果自然不會太理想。
有的人迷信權威,笃信書本,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也取得過一些成功,于是就把這些曾經的經驗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準則。遇到新情況、新問題,不是想着怎麼用當下最好的解決辦法處理好,而總想拿過去的現成經驗來指導當前的工作。如果有人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他們不是積極支持,而總是強調原先的辦法如何如何,好像離開過去的做法就不會做事一樣。
類似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實在不勝枚舉,相信誰都可以說出一二來,或許,像鄭人買履一樣可笑的事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曾發生過,隻是,我們看到的常常是别人,而忘記了自己。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定的依據,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這些外在的依據,而是應該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随機應變,以适應實際情況,否則,就像那個鄭國人,買新鞋子隻相信尺碼連自己的腳都不相信,結果鞋沒有買成,還給人留下笑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