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姗姗
來源:護士筆記原創投稿
事情還得從前天晚上的夜班開始說
急診室收了一個急診,女性,80歲,高熱昏迷一天,以發熱待查收入病房,測體溫40攝氏度。我接診後常規檢查皮膚情況,枕後沒問題,耳廓沒問題,骶尾沒問題,足跟沒問題。嗯?右髋骨處有個4*5的大水疱,還有幾個散在的小水疱。我翻了翻備品櫃,隻找到薄膜手套,戴上手套,取來注射器,我按照常規消毒水疱表面,用注射器抽出滲出液,液體淡黃色,澄清無異味。但是在給病人貼壓瘡貼的時候出現了一些麻煩,薄膜手套太松了,跟壓瘡貼的黏膠部分粘在一起了。我順手翻轉脫下手套,徒手給病人貼上了壓瘡貼,又囑咐了家屬幾句就回了治療室。手套我扔進了感染桶,注射器針頭分離,針頭入銳器桶。裝着滲出液的注射器,我想了想,沒扔進感染桶,覺得有點惡心,還是扔進了銳器桶。跟搭檔讨論了一會兒這樣的老年病人很少發熱成這樣,我就跟後夜交班睡覺去了。
原本事情到我交班之後就應該結束了
可是我昨天晚上再去上後夜的時候,白班告訴了我一個讓我難以接受的事情。白班發現病人下腹膨隆,解開紙尿褲一看,病人是大便失禁伴尿潴留,就決定給病人清潔會陰,備皮後再導尿。可是在備皮的時候發現病人外陰處有已經愈合的潰瘍面,經過追問家屬後才得知,病人是三期梅毒患者。翻翻病例,在傳染病史那一項中赫然寫着否認。白班将情況告訴醫生,醫生想要為病人采血查梅毒艾滋病,病人家屬拒絕了。我心裡瞬間有一萬隻神獸奔騰而過,你有梅毒你為什麼不說呢?你是怕丢人還是怕我不給你處置呢?這不是導緻我職業暴露了嗎?
一般來說,醫生護士經常接觸到的職業暴露主要有輻射暴露,比如放射線科的工作人員。藥物性暴露,比如腫瘤科常接觸的化療藥。不過最經常見到的,還是各種感染性暴露,比如工作中接觸到各種緻病細菌,病毒。結核杆菌,乙肝病毒,都是臨床常見的職業暴露病原體。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其他傳染病,比如梅毒,艾滋病,禽流感,也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以艾滋病為例,職業暴露一般分為三級。
1一級暴露,患者的體液或血液接觸到醫務人員受到損傷的皮膚黏膜。
2二級暴露,與暴露源接觸的時間較長或範圍較大,被暴露源直接刺破,割傷或擦傷皮膚,損傷較輕。比如針刺傷就是比較常見的。
3三級暴露,暴露源刺傷或割傷皮膚,且損傷較大,傷口較深,或傷口有明顯可見的出血,比如手術刀割傷。
為了預防職業暴露,我們常用的防護措施有哪些呢?七步洗手法就不說了,大家都會。
合适的防護用品很重要,有了防護用品,怎麼使用呢?
一是口罩
我們常用的一次性口罩隻能用作普通防護,4小時或出現口罩潮濕的情況就必須更換。然而面對一些特殊的傳染病,尤其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類似結核,普通的口罩戴多少層也不行,需要更專業的口罩比如N95口罩。無論何種口罩,隻要有鼻夾的都必須捏緊鼻夾。不過如果遇到更危險的傳染病,像SARS或者是MERS,還是戴上專門的防護面罩吧。
二是手套
一次性乳膠檢查手套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些手套經過嚴格的消毒,選擇合适的尺碼,采取無菌方式佩戴,在臨床工作中非常方便。缺點是比薄膜手套要貴一些,不過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應該在各種操作中佩戴好。尤其是采血的時候,大家都懂的。當然,質量再好的手套也有破損的時候,手套一旦破損,必須立刻更換。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戴兩雙手套。
三是防護服
這個東西大家比較陌生吧,反正我們病房的防護衣我都半年沒穿過了。穿防護衣的方法和手術室的無菌手術衣類似。全套防護的基本穿戴順序是帽子,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鞋套,手套。脫下的時候順序是相反的,摘下手套後應七步洗手法洗手。防護服必須罩住工作衣,穿好防護衣之後不能在清潔區和走廊活動,應在隔離區内活動。
不過,萬一還是發生了職業暴露,我們該怎麼辦呢?
以針刺傷為例,常規的做法是擠出傷口的血液,再用流水和肥皂水進行沖洗,絕對禁止傷口局部擠壓。進行沖洗後再進行傷口消毒,上報,預防性用藥,采血檢查是否被感染等措施。上報的内容應包括發生針刺傷的患者的傳染病種,是否在傳染期或病毒定量,傷口出血量,受傷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該醫務人員是否有抗體,是否願意接受預防性用藥等。至于我和那個梅毒患者呢,雖然三期梅毒的傳染性較弱,但也有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的病例報告。回頭想想,還好我當時手上皮膚完整無傷口,不然的話就已經發生職業暴露了。我到現在還是挺郁悶的,怎麼碰上了這種家屬。不過這種隐瞞病史的情況其實在臨床當中大家一定都見過。查體要仔細,注意小細節。
說了這麼一大堆,還是希望大家合理規避風險,預防職業暴露,防患于未然吧。
筆記君:這篇文章,實習的朋友可以認真看看,特别是急診,送來的患者檢查結果都沒出來,就已經進行治療搶救,很難避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