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飼料中玉米替代方案落地後,飼料中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也将在全行業繼續推廣。9月29日,農業農村部召開了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并在9月20日發布了《關于公布飼料中豆粕減量替代典型案例的通知》。那麼,豆粕減量替代是通過哪些具體的途徑來實現的?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有哪些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将做簡要分析。
豆粕減量替代是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的?
通過專家評審,目前相對成熟的豆粕減量替代技術在實踐中投入使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1.低蛋白日糧技術
所謂的低蛋白日糧技術,說白了就是通過研究所飼養的畜禽機體對氨基酸、酶等的需求以及不同飼料原料對氨基酸、酶等的供給,在此基礎之上,精确添加合成氨基酸和酶類物質,在滿足飼養畜禽對氨基酸和酶等營養物質需求的同時,大幅度減少豆粕的用量。
目前低蛋白日糧技術在國内正處于發展階段,使用推廣仍具有局限性,主要在生豬養殖行業應用。通過一些規模豬場如牧原、溫氏、新希望等的實踐,在中大豬飼料配方中,通過低蛋白日糧技術,每減少1%的粗蛋白配比,就能夠使配方成本降低50元/噸左右。
2.挖掘利用現有資源
也就是充分利用一些雜糧雜粕類原料的高效使用,目前在實踐中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棉籽粕,可替代50%豆粕;二是玉米的二級産物如酒糟、玉米蛋白粉、噴漿玉米、玉米胚芽餅等,玉米二級産物可替代5%左右的豆粕;三是菜籽餅,可替代豆粕5%~15%。
另外還有花生粕、葵花粕、大豆餅、胡麻餅、芝麻餅等,可替代10%的豆粕。
3.增加優質飼草供應
優質牧草的蛋白質含量在15%,而在我國發展優質牧草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實現100萬噸豆粕的替代量。
推進“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有何現實意義?
根據農業農村部測算,“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在去年減少豆粕使用量1080萬噸的基礎上,還可減少2300萬噸豆粕的使用量,折合大豆3000萬噸,相當于2.3億畝耕地的大豆産出。因此,如果政策得力、措施到位,這将會對我國的糧食供需格局帶來巨大的轉變,對保障國内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我們都知道,随着城鎮化水平提高和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盡管我國口糧高度自給(98%),但飼料和工業用糧卻嚴重依賴進口,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淨進口國,與此同時,我國大宗農産品對外依存度屢創曆史新高。
據測算,如果将近5年平均進口的農産品全部折算成播種面積,相當于每年在境外使用了11億畝左右的播種面積,占我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我國糧食隐性自給率僅為73%。從品種結構來看,進口農産品主要是飼料、食用油和肉類等産品,僅這些産品,就相當于10.3億畝耕地的産出。其中,僅大豆一項,每年進口量在8500萬噸左右,相當于7.1億畝播種面積;其它油料作物及食用植物油9700多萬畝;玉米及替代品8900萬畝;奶類和肉類相當于1.4億畝;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1600多萬畝,隻占境外土地總面積的1.6%,比重非常低。
在這一系列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豆的進口比重最大,占進口農産品比重的85%左右。而從大豆的進口國來看,涉及16個進口市場,99.4%來自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烏拉圭和俄羅斯六個國家。進口來源渠道集中、結構單一,風險聚集,這就使得我國在大豆進口方面缺乏定價權,存在被禁運的風險。
大豆進口的高依存度關乎油脂供應和下遊畜禽産業供應鍊供給安全。進口大豆幾乎都用于壓榨加工,從加工豆油和飼料用豆粕占全國植物油和飼料總量來看,基本都在30%左右。由此不難看出,進口大豆加工後的豆油和豆粕,已經成為我國食用植物油和畜禽飼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給中國糧食安全帶來了較大風險,在客觀上要求我們時刻防禦世界範圍内的糧食戰争。
基于以上事實,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是大豆的安全,而大豆的安全主要是降低大豆對外依存度以及進口國的集中度。至此,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現實意義。減少3000萬噸大豆進口量,結合“大豆振興計劃”可減少3000萬噸左右的進口量,兩項就可降低大約三分之二的進口大豆依賴度。
同時,随着對大豆進口依賴度的降低,還可以改變在國際市場交易價格上話語權較弱,隻能被動接受不公平定價機制的格局。
總之,通過“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在極大降低大豆對外進口依存度的同時,無論是保障國内糧食安全以及争奪國際糧價定價權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