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遊吳》唐代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绮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水港一作:水巷)
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詩,不過今天讀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說它是典型的送别詩,是從結構上來講的。古人的送别詩,大都是這樣的手法:描寫對方行程上的所見,或者要去之地的景物、掌故,再以對方到了目的地之後想念離别之地之人來收束。這樣就把兩個地方、兩處人物、兩種心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築起一個以情緒、情感為框架的空間場和時間場,發散出強大的藝術引力。
不過,這首詩在手法上還有一個技高一籌的地方。這就是尾聯“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特别之處有三。一是,友人的相思有一個背景音,這就是姑蘇的漁歌,這樣的情景加強了藝術力度,如同把相思這個獨唱加入了背景音,形成了混響,具有了立體化的效果。二是,以己之心揣度友人之心:你肯定會在姑蘇的明月之下,夜不能眠。這個揣度,是果斷的,但并不武斷。這是因為,透過這層揣度,其實作者是想表達一層意思,這就是:我們的情誼很深,彼此心心相印。在姑蘇的繁華之地,你絕對會思念故鄉,思念我。三是,這個“遙知”的“遙”,不僅是空間上的“遙”,還是時間上的“遙”。空間上,此地與姑蘇相隔遙遠。時間上,友人起相思之念,肯定是到達姑蘇之後,或者到了姑蘇,對姑蘇城的新鮮感慢慢減弱之後。但是,用在當前送别的此時此地,這個“遙”其實并不“遙”,甚至是在送别之時,執手相看的眼前,就已經知道了。
整首詩沒有一般的送别詩那種悲悲戚戚的基調。一則,通過詩句的語氣,可以推測作者曾經到過姑蘇,并且很喜愛這個地方。現在友人要去姑蘇,并且是第一次去,作者為他感到高興,按奈不住地為他介紹姑蘇的景物特點。二則,友人此去姑蘇,應該是正常的宦遊、行旅,犯不着生出“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那樣的傷感。至于以思鄉作結,也是人之常情,姑蘇再好,也不能“樂不思蜀”吧,并且,異鄉越是繁華,還越是會想念家鄉。
再看對姑蘇的描寫: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绮羅。對照今天來看,一千年後,地形地貌,民居分布,市民生活,基本上和現在的蘇州老城别無二緻,蘇州的繁華如同春水,依舊流淌着,六朝的宮殿或有或無,依舊在曆史中消退着。再看:“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這似乎不是千年前古人的言語,倒是更像今天某人“蘇州遊記”中的文字。
隻是“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是古人、今人共有的情緒。一首唐詩,把這一切都包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