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
蚌
在《戰國策·燕策》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蘇代止趙王伐燕》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兩者不肯相舍,漁這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衆,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是漢朝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别體史書。主要記叙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政治主張。這一篇選自《戰國策·燕策》。講述的是蘇代利用一個民間故事勸說趙王放棄攻打燕國的事情。蘇代是縱橫家蘇秦的族弟。先後事燕昭王和齊愍王。
原文的意思是:趙國将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的利益去跟趙惠王說:今天我從燕國來到趙國,路過易水,正好看見一個蚌從水裡爬出來曬太陽,正好一隻鹬鳥看見,就飛過去啄注蚌的肉,蚌負痛一下子就合住蚌殼,将鹬的嘴箝住了。鹬對蚌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蚌也對鹬說,你今天出不去,明天出不去,你就會死在這裡。蚌和鹬互不相讓,這是一個漁父坐過來,将蚌和鹬都捉住了。 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勢均力敵,勢必會長期打仗,兩國這樣打下去,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會像那個同時獲得鹬蚌的漁父啊!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吧。”趙惠王說:“好啊”。于是就放棄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這個故事很有意義,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兩家為争奪某種利益,互不相讓,結果消耗了雙方自己的實力,最後被第三方獲得了這互相争奪的雙方的利益。
還有一個故事所講的道理與這個故事的道理差不多,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個螳螂将要捕捉樹枝上的一隻蟬,誰知螳螂的背後一隻黃雀馬上就要啄住這隻螳螂,可是黃雀卻不知道在樹下有一個小孩正拉開了彈弓.......螳螂隻是盯住眼前的蟬,不知道它後面将受到黃雀的威脅,而黃雀隻注意到眼前的蟬,卻不知道它背後将受到彈弓的威脅。
作為一個故事來讀,情節非常緊張,眼前這個平衡怎麼打破呢?有很多個結果,比如說,蟬先飛走了,螳螂眼前的利益消失了,螳螂停止捕食;但是,黃雀仍然可以捕食螳螂;如果是小孩的彈弓先發出彈子打中了黃雀,則前面的螳螂依然可能捉住蟬,這個利益鍊條上的小孩和螳螂獲取了利益;如果在某一個瞬間大家同時撲向自己的那一份利益,能夠獲取利益的仍然隻有拿彈弓的小孩了。
《戰國策》這部書,可讀性很強。很多道理都是通過故事來闡述,那個曆史時期,湧現多少富有才能的策士們,或“合縱”、或“連橫”,博論精彩,充滿智慧。對于我們了解曆史,學習知識都有很好的的幫助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