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一個有着200多年曆史的劇種;一個經曆了幾代大師發展、改革、創新,最終被稱為“國粹”的戲曲形式;一個蘊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個演繹着“生、旦、淨、醜”的行當分類,堪稱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本期《藝術課堂》裡,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李軍老師就來給大家講一講京劇的起源,說一說京劇的誕生,聊聊京劇那點事兒。
嘉賓介紹
李軍,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楊派老生,他基本功紮實,嗓音條件好,唱腔動聽、吐字清晰;同時具備良好的駕馭角色的能力。表演大方、做功細膩、台風優雅,深受戲迷和觀衆的喜愛,是當今京劇舞台上影響甚廣的著名老生演員。
擅演劇目有《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大·探·二》《楊家将》《伍子胥》《珠廉寨》等。新編京劇《大唐貴妃》、京劇《梅妃》《滿江紅》等,以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生死界》《梨園少将》等。
李軍劇照
同光十三絕
“同光十三絕”,就是指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13位奠基人,他們都是技藝非凡的表演藝術家。晚清畫師沈容圃參照了清朝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的《京腔十三絕》吸取人物畫的形式,将這13位前輩的劇裝扮相畫在一幅畫面上,挂在北京前門廊房頭條東口聽誠一齋店鋪裡,傳世之後,稱為“同光十三絕”。
同光十三絕
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
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
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
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钏,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
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
醜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志誠》之闵天亮。
“同光十三絕”中均是當時各行當的代表人物。當時淨角能稱絕者不少,如何桂山、穆鳳山、錢寶峰、金秀山等,但畫中未繪入一人,據傳因繪者不善勾畫臉譜所緻。
“京劇的起源”兩種說法
一說: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正值乾隆皇帝(弘曆)的八十大壽。宮廷裡忙着籌備一場盛宴。而戲曲則是這場盛宴的重中之重,因為乾隆爺喜歡聽戲,并在宮廷裡養了一千幾百多人的戲班子。
皇帝老爺也許是長期聽膩了不滿足了。更煩小太監咿咿呀呀哼出來的小曲。他六次下江南,每次巡視都要請江南的各大戲班到場演出,各種耳目一新。此次盛宴他想換個味口,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于是下诏書萬般挑選江南的優秀戲班進京獻藝。
揚州安徽籍鹽商江鶴亭組織的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拿到一張“皇家專場演出”的入場券,從揚州赴京祝壽。據記載,當時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米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群芳競豔,絢麗之極。生旦淨醜,唱做念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下台,後面又已開場,可謂群星荟萃,衆藝争勝。這一場盛宴下來,皇帝老爺十分滿意!
當時還有許多劇種在這場衆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進京的徽班毫不遜色,展露頭角後非常引人注目。徽戲優美的曲調,通俗易懂的劇本,新穎而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演出,不僅使乾隆皇帝展顔,也赢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
乾隆壽誕場面
二說: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弘曆皇帝80大壽。為了做好這場大規模盛宴,全國各地争先恐後為皇帝進貢雲南普洱茶,新疆和田玉,蘇州刺繡等,五花八門,以孝龍顔。當時有位浙江鹽務大臣伍拉那,别出心裁改為送戲,為皇帝歌唱太平,祝福萬壽無疆。
當時徽戲在江南演出的影響很大,而且流動性很廣,幾乎江南大學各地都有徽戲駐足。那個年代,在民間征調戲班進京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呀。190年前的舊中國交通很不方便的,服裝道具,人吃馬嚼,旗鑼傘報等等,浩浩蕩蕩西行三千公裡,從江南到北京。若不是伍拉那官員憑借這官員的身份打着給皇帝祝壽,又有鹽商資助,如何才能進京呢?當時的徽班就是憑着它廣泛的影響、高超的技藝、新穎的表現才被伍拉那以祝壽的形式選中,從揚州啟程,遠赴紫禁城北京。
可這位伍拉那畢竟是個商人,隻給戲班買了進京的船票,沒買回程票。有錢的可以回原籍,沒錢的該幹什麼?一時間,很多徽戲班子因為沒錢回程便流落在京城。當時的戲班和藝人隻能演戲,什麼也不能幹,也不許你幹,這是地位的原因,藝人們為了能夠生活下去,隻好相互搭班了,京評兩下鍋,京徽兩下鍋,京梆兩下鍋,京壽兩下鍋,京漢兩下鍋等等。就這樣在生活窘迫的情況下,戲班子和藝人相互依傍、學習、交融、磨合,相互取長補短,借鑒提高。經過多年的艱苦磨練,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藝術門類。
京劇的誕生過程中,離不開“徽班進京”,徽班就是生長在安徽安慶的一個地方戲,徽班演唱主要是以二黃、吹腔、拔子為主的聲腔藝術,也唱昆曲、梆子以及其它的雜腔。因此,徽班并不完全就是徽戲,今人将他的主要特征總結為十六字訣:“大紅大綠、大蹦大跳、大鼓大号、大吼大叫”。就是說非常奪目、醒耳、震撼的一種風格。當時在京城“雅部”昆曲獨霸天下的漫長時代,這種風格的出現令人為之一震,耳目一新,仿佛是一股旋風狂飙橫掃!
徽班
當時因為乾隆爺80大壽,相繼有十幾個徽班都活躍在北京舞台上,互相競争,有特點的才存活了下來。沒有台柱子、有影響力的角的徽班也逐漸被别的融合或消失了。
最有影響的當屬第一個進京城的“三慶班”。以徽、京、秦組合,故取名“三慶班”。特别一提的是台柱子高朗亭,這個小夥子是安慶人,入京時才16歲,飾演旦角,擅長三黃腔,技藝精湛。時人在《目下看花記》裡這樣稱贊他:“宛然巾帼,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祝壽結束後後,三慶班沒有離京,留了下來。這一留便踏下了京劇最初的足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