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叫做“環球影城”的北京環球度假區有7個主題樂園,其中最有人氣的要數“哈利波特區”,雖然汽車人和侏羅紀的過山車都非常的炫目,但是“哈利波特的城堡”還是很壯觀,裡面各種小商店、小演出很有驚喜感,這種細碎的小場景特别有吸引力。
想要融入群體的願望
雖然我看過電影,可并不屬于哈利波特的“死忠粉”,竟然莫名奇妙地買了根巧克力的“魔法杖”,想了又想,可能是處于那個主題區域内時,尤其是看到周圍的人都在拼命地施法、與店面拍照。。。不知覺得仿佛也想融入集體似的。讓我想到《烏合之衆》中描述群體特征中“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消費者下單的行為主要靠受情感支配,就如同群體特征中的“智力下降”的特征。
心得一,神秘感
回家莫名地就想再看看“哈利波特”,從第一集開始慢慢看,跟小時候看的感覺完全太一樣,那時候這個片子對我來說近乎屬于“恐怖片”,場景太暗了,我是本能的害怕,再刷的時候覺得這種黑暗的場景隻是一種“神秘”的氣氛渲染,也是長大了之後才開始喜歡的一種感覺。
這應該算是這系列電影的主基調,不僅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會很吸引人,似乎任何神秘的東西都會吸引人,哪怕是恐怖片(我超級不喜歡的品類),難道有人真心喜歡被恐吓?自己隻能理解為是喜歡懸疑的劇情。
心得二,沒那麼多的弦外之音
第二個感受是,小時候感覺其中的人物關系很龐雜,讓我完全理解不了哈利波特面前的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比如,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大家都誤認為是哈利做壞事(給别人施加了石化術)而被叫到校長辦公室的時候,管理員海格突然慌張地走進來,要力證哈利沒有做壞事,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隻覺得,這個怪人是不是要通過力證“哈利”不是壞人的方式,更好地誣陷他。這可能就是“少不看三國”的原因,中國人看起來似乎比外國人“心眼更多”。
比如影片魔法石結尾出現一個普通教師,說是他謀劃的一切,那麼就肯定是他謀劃的一切,反正鄧布利多是不會管這種日常瑣事,哪怕他似乎能洞察一切。。。國外的先知就是“自己先知道就行了”,對劇情基本上不插手。
心得三,故事主題線和輔線
受限于具體情境下的疑惑情緒讓我小時候經常走失于該故事的副線,其實以前沒太看懂。。。但是不影響“新鮮”、“奇特”的視覺感受和“神秘”的吸引力,所以覺得外國人的腦子比較特别,他們想的東西都“匪夷所思”,這也是青少年酷愛歐美劇的原因。再刷之後,這種明暗虛實的鋪述見得足夠多了,倒也覺得有點套路,反而更喜歡中國的古裝劇。
而至今在看哈利波特定位的觀衆群,倒覺得着實匹配,主線永遠沒有輔線那麼“生動俏皮可怕的近在咫尺”,比較單調的大團圓結局,整體看也就不那麼像恐怖片了。
心得四,奇幻魔法
以上說到的“黑暗”、“文化差異”、“劇情複雜”,都是我在這部劇上的痛點,但是為啥最後還是一部不落地都看了呢?也許是臣服于奇幻的想象世界,跟超能力一般的效果,如同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們,還有遊戲裡的英雄的終極大招。
我就特别喜歡超能力,喜歡那種問題一鍵式解決的快感。就憑這點想象空間,就足以讓我再重刷一遍劇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