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題解】選自《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初名龜齡,字子同,号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唐代詩人。肅宗時待诏翰林,因事被貶為南浦尉。遇赦後不再出仕,當了和尚,過隐居生活。天下遊覽,常遊于太湖及浙西苕溪等地。日與山水漁樵為友,長期泛舟江湖間,自号“煙波釣徒”,人稱“浪迹先生”。據傳,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隐而有名”。通音樂,能書畫,善歌詞,常自作漁歌,繪成畫幅。作品多表現隐居時的閑适生活。其詞僅存《漁歌子》五首。《漁歌子》為描寫水鄉風光之作,在早期文人詞中頗負盛名,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全唐詩》錄其詩詞九首。有《玄真子》集。
《漁歌子》,即漁歌,或漁家曲。歌子:猶曲子。《漁歌子》,寫于大曆七年(772)秋八月。
【解讀】全詞四句,詞意發展分兩層。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西塞山前,成群的白色鹭鸶在飛翔;兩岸桃花盛開,江水初漲,清澈的江流中活躍着肥美的鳜魚。〕
第一層,寫春山、春水、鹭飛、魚肥的“江南春汛圖”。
“西塞山前白鹭飛”,詞的第一筆寫了“山”、“鹭”兩種形象。“山前”,表明處所,在“山前”的上空,有成群的白色鹭鸶在飛翔,使江南魚米之鄉生意盎然。這句是寫遠處高處所見,寫淡遠之景,畫面的空間是闊大的,為下文漁夫垂釣展開了廣闊的背景,也是全詞的襯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内的西苕溪邊,現名“白龍山”。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幹山,風景優美。張志和垂釣處,即在西塞山下西苕溪水域。白鹭,是一種羽毛雪白,嘴直而尖,腳脖細長,以魚蝦為食的水鳥。
“桃花流水鳜魚肥”,繪出了“流水”、“桃花”、“鳜魚”三種形象。“流水”亦在“山前”,傍依“西塞山”而流,碧水青山相依。“流水”’前冠以“桃花”,表明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之意,既含蓄地表現了“流水”兩岸多桃林的美景,也點明了時值江南二月,桃花盛開,落英缤紛,氣候和暖,雨水頻繁,江湖碧波蕩漾,遊魚争食嬉戲的美好季節。“鳜魚肥”是寫水中,既能看清鳜魚之肥,可見“流水”的清澈。這一“肥”字,突出了鳜魚的特點,肥墩墩,對觀者、釣者産生了極大的引誘力。鳜魚,又名桂魚、花魚,黃褐色,黑斑紋,鱗小晶亮,樣子十分惹人喜愛,肉質細嫩鮮美,是我國名貴的食用魚類之一。有俚語雲:“嘗盡天下肥,不及鳜魚美。”這句詩寫近景,亦是詩的主景。是誰看到的青山、白鹭、紅桃、碧水、肥魚這一切呢?當然是釣者,即詞作者的化身。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翁頭戴青色的鬥笠,身披綠色的蓑衣,風斜雨細好垂釣,哪還想到歸去?〕
第二層,寫斜風細雨恬然垂釣,樂在其中。詞的第三句寫“釣者”,用了借代修辭手法,不正面寫人,隻粗粗地勾畫了釣者著飾,“青箬笠,綠蓑衣”,是以漁夫的穿戴寫詞人自己的垂釣形象。“釣者”頭戴“箬笠”(用竹篾編成,内夾箬竹葉子的鬥笠),是“青”色的,身披蓑衣(用蒲草莖葉編織成的雨衣),是“綠”色的。一“青”,一“綠”,使從容自樂的漁夫形象更鮮明,更傳神,也給整個畫面增添了富有生氣的色彩,詞人悠然自得的情态可見。戴笠穿蓑,是古今詩人筆下常見的漁夫形象,而着青披綠,卻是張志和畫筆之下設色之妙。
同時,“箬笠”、“蓑衣”的描寫,也極為自然地引出了詞的下句“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垂釣時的天氣。“風”是斜的,是柔和的春風;“雨”是細的,是甘霖春雨。春風吹拂着如絲如毛的春雨,揚揚灑灑。風的斜度,是通過細雨斜飄看出,用雨寫風,十分巧妙。有“箬笠”、“蓑衣”的遮護,何愁風雨,不必歸;有迷人春景的吸引,忘情于山水,不願歸;又有肥美的鳜魚可釣,陶醉于垂釣,不能歸;同時,這句詩也有所寄托,作者退隐垂釣于江湖,怡然自樂,官場上的“風雨”又有何幹呢!所以說,“青箬笠,綠蓑衣”隻是對漁夫外形的描繪,而“不須歸”卻是對漁夫内心世界的刻畫,寫出了漁夫賞春的歡樂,愛春的迷戀,争春的心切。“不須歸”三字,使情寓于景中,景與情相融,完美統一,确為這幅“江南煙雨垂釣圖”的點睛妙筆。
【綜述】這首詞描繪出了一幅煙雨迷蒙、桃花流水、鹭飛魚肥、漁夫垂釣的江南水鄉圖景,贊美了漁夫生活的樂趣,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了作者隐居江湖,厭棄仕宦生活的感情。
這首詞僅二十七字,但構思精巧,畫面容量很大,描繪景物衆多,多而不雜,圍繞中心,妙作安排,遠景近景相襯,動景靜景相映,構成了一幅優美的“江南春汛圖”:繪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九種景物。西塞山、白鹭是遠景,但不朦胧,給人的印象是清晰的。桃花、流水、鳜魚是近景,但近景距遠景并不甚遠,山水是相依的相襯的。斜風、細雨,既有近景,也有遠景。至于青箬笠、綠蓑衣,當然屬近景。從另一角度看,詞的第一句中的兩景,西塞山是靜的,白鹭是動的,在飛翔;第二句中的三景,桃花是靜景,水是動景,在流,鳜魚是動的,在遊;第三句中的兩景,青箬笠、綠蓑衣,有時是靜景,有時是動景;第四句中的兩景,斜風、細雨,看似靜景,實為動景。畫中諸景,遠近适當,動靜相間,相互襯托,十分諧和,創造了令人神往的優美境界。
正是這優美如畫的自然景物,烘托出了詞人隐居江湖,悠然自得的心境。“煙波釣徒”張志和,在這煙雨中春江上垂約,志不在魚,在于垂釣之樂,在于忘情山水,在于厭棄仕宦生活,這多種情感,是通過淡遠甯靜的詩的境界,通過清新活潑的格調,通過通俗流暢的語言,得以充分表達。
這首詞一直被後世所傳誦,所推崇。蘇東坡對《漁歌子》甚為欣賞,度意入曲,引錄全文。可見此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