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亦雲白
近日,《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姐姐」萬茜圈粉無數,觀衆喜愛度高居榜首。
然而,在近期的一次采訪中,萬茜卻自曝童年時期「欺負别人」的「黑料」。原來,氣質優雅的萬茜小時候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淘氣包」。
上幼兒園時,老師給大家講完《小馬過河》的故事之後,便讓小朋友們一起進行「角色扮演」。
那誰來演「小馬」呢?
萬茜興奮地舉手:「我穿的是白褲子,我來當小馬!」
那天,萬茜剛好穿了媽媽特地給她縫制「有點像馬蹄」的小白褲,她就很固執地覺得,自己就是一匹小白馬。
老師卻不讓,萬茜氣急了,一腳踹向了那個被指定當小馬的小朋友。
性格調皮的她,不止在外如此,在父母面前常常也表現出「頑固不化」的一面。
她喜歡在牆上亂畫,哪怕爸媽無數次棍棒相加,但每次她口頭答應「以後不畫了」,轉頭就忘了,依舊随心所欲。
後來,父母實在沒招了,在牆上畫了一個圈,告訴她,隻允許在這個圈子裡畫畫。
結果,萬茜嘴巴上答應得快,爸媽一走,就故意在圈外畫上了。
重複犯錯、不聽話、還會打人……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父母頭疼不已的「皮孩子」嗎?
但其實,仔細回想,誰在小時候沒做過淘氣的事兒?
沒選上小馬就打人,可能是因為幼年兒童的「規則意識」還不夠,沒人教她該如何争取自己想要的。
重複犯錯,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打擊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沒人關注她内心真正的想法。
頑皮不是錯誤,是孩子的天性。
馬雲還曾說:「我面試過幾萬個年輕人,發現很多有出息的年輕人,小時候都特别調皮。」
比起孩子犯的錯,大人的态度才是決定「皮孩子」是否能夠「做對事」的關鍵。
前幾天,姐姐打電話來抱怨自家女兒果果:「别人的女兒乖順如兔,我家的撒潑如猴……」
原來,暑假才過沒幾天,果果就開始野了:
不寫作業,媽媽還沒批評幾句,就開始哭唧唧,有時還會頂嘴;
愛湊熱鬧,有一次去擠人堆摔了一跤,差點把腿給折了……
可奇怪的是,昨天我接果果來我家玩兒,卻發現果果身上有很多被忽視的優點。
好動,但運動能力強,陪着打一會兒羽毛球,多餘精力就發洩出去了;
好哭,但是共情力高,我心情不好,她還會捶肩膀哄我開心;
愛來事兒,但隻要好好陪着,她也不會像一些「熊孩子」一樣胡來。
确實,對比乖巧的孩子,「皮孩子」并不招人喜歡,所以「調皮」常常也被視作「貶義詞」。
但「調皮孩子」不等同于「熊孩子」。
調皮孩子雖然也會打架,觸犯規則,但絕不會無理取鬧、藐視底線。
他們的「皮」往往都事出有因:有的是生性活潑好動,有的是精力過剩,有的是叛逆心使然……
兒童心理學發現,兒童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階段,對一切感到新鮮與有趣,行動上必然表現為好動、探索欲旺盛的特征。
調皮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的問題,是成長必經的階段。
著名主持人撒貝甯就曾分享,自己兒時特别喜歡搗蛋,上牆揭瓦,爬樹抓知了,偷跑到地裡摘蔬菜,什麼都幹。
那時候,隻要有人大喊一聲:「撒貝甯」,一準沒好事兒。
因此,在學業上,父母便覺得這麼一個「皮孩子」肯定讀不好書,可他後來卻保送去了北大。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曾研究發現,有20%的孩子都表現為「非常頑皮」,但這些孩子在成年之後會表現出以下的優點:
生活中,「皮孩子」才是那個最容易被低估的「潛力股」!
所謂的「調皮」,并不妨礙一個孩子變得優秀。
常聽一些爸媽把一句話挂在嘴邊:「孩子調皮,打一頓就好了。」
但調皮的孩子,真的就該打?
美國家庭暴力專家施特勞斯曾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大學生做過調查,結果顯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認知水平,極有可能會低于同齡人。
大多時候,「虐殺」孩子的不是一次次調皮犯的所謂「錯誤」,而是父母不計後果砸在孩子身上的「暴力」。
施特勞斯還發現:「那些時常在暴力、威脅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拼或逃的反應機制。」
哪個孩子沒調皮過呢?每個孩子都曾貪玩,這是認知發展必定會有的表現,何必棍棒相加呢?
面對「皮孩子」,父母适當的「懲罰」無可厚非,但過度打罵,損害的卻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有心理學家對1300個家庭進行觀察,其中就有特别難養的「淘氣孩子」。
結果發現,孩子們在進入小學後,發展軌迹卻不同,有一部分變成「問題學生」,另外一部分卻可以變得優秀非凡。
其中發揮作用的就是父母的教育。
第一,接納孩子的「調皮」行為。
教育「皮孩子」的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越管越皮,越說越鬧。
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大人接納孩子的調皮,是引導孩子改正的前提。
《窗邊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因太頑皮被退學,來到新校園。
有一次,豆豆為了找錢包把便池翻得亂七八糟,本以為校長看見了肯定會大肆批評,但校長卻隻說了一句:「記得還原」,就走了。
也是校長的不斷接納,才讓豆豆漸漸變成被大家接受的「好孩子」。
别把「皮孩子」視為異類,以平常的眼光對待,多一些寬容,大人才能走進「皮孩子」的心底,順勢引導孩子。
第二,制定規則,注意安全。
撒貝甯曾說,兒時實在太淘氣了,有過四次骨折,最早一次骨折是六歲。
其中還有兩次骨折發生在三個月之内。
說來也是滑稽,本來好得差不多了,父母一不留神,撒貝甯拔腿就跑,「咣」一聲又摔了,同一個部位又斷了。
孩子的調皮,是有「安全隐患」的。
父母要為孩子制定相應的規則:危險的地方不可去,危險物品不可觸碰,危險動作不可模仿等等,讓孩子在「安全範圍」之内釋放天性。
第三,發現「童真的閃光點」。
前段時間,閨蜜的女兒得了畫畫比賽的二等獎,說起緣由,她神秘一笑。
有一次,女兒特别調皮,在家裡的牆上亂畫一通。閨蜜一開始,也訓了女兒幾句,但女兒照畫不誤。
孩子爸爸想出了一招,誇女兒畫得好,還在牆上描出一個「畫框」,和女兒說:「漂亮的畫兒應該在畫框裡。」
過了幾天,爸爸買一副木制畫框和一些美術用具,獎勵女兒。順其自然地,女兒不僅改了亂畫的毛病,還多了一項愛好。
比起隻着力于孩子的頑皮,父母更應該去發現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引導孩子正向發展。
孩子愛上蹿下跳可以帶他去運動,消耗過剩精力;
孩子特愛頂嘴可以引導他參加一些口語類的比賽,練練嘴皮子……
「調皮」隻是他們的外殼,多一些耐心,這株看上去隻在「野蠻生長」的草兒,也能開出花兒。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不得以任何責難、羞辱或者痛苦(肉體上的或者精神上的)作為激勵手段。」
治理「皮孩子」,與其過度打壓,為難孩子,不如轉換方法,允許孩子适當「調皮」。
乖孩子不是一定就是好孩子,好孩子不一定就不調皮。
父母們,别把頑皮當錯誤,别肆意打擊孩子,留一分天真給童年,孩子的成長便多一份絢爛的色彩!
作者:亦雲白,三昧真火煉金人,喜歡閱讀和故事,關心蔬菜和糧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