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都是向前發展的,經濟市場中的各行各業也正是在這種趨勢之下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之下,所湧現出來的行業也越來越多。當然,除了本土品牌之外,外資品牌的身影也十分常見。
對于我國來說,本土的家電品牌發展起步時間比較晚,但是在龐大的需求之下,很多日本的家電品牌也看中了中國的消費潛力,紛紛入駐中國,比如說索尼,三洋,松下,東芝等等。在這些日本家電品牌全盛時期,甚至占據了中國90%以上的家電市場份額。
不過就目前來說,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品牌,似乎漸漸走向了沒落的境地,與此同時,我國本土的家電品牌卻在不斷地崛起。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家電市場以及用戶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那麼日本的家電品牌又為什麼會逐漸淡出國内民衆的視野呢?
衆所周知,我國的人口基數是十分龐大的,所以擁有的消費潛力也是具有絕對性優勢。正是因為廣大的消費市場,所以來中國投資建廠的海外品牌非常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國本土的家電品牌處于摸索之中,相比之下,入駐中國的日本品牌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生産及運營方案,這些優勢是我國本土家電品牌無法擁有的。
所以在這些優勢的加持之下,海外品牌在進入中國之後,也獲得了中國民衆的信賴,盡管在國内家電市場的售價并不便宜,但是針對中國的有錢人,外來品牌依舊能夠借此獲得豐厚的利潤。
在三四十年後的今天,曾經在國内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東芝,索尼,松下這樣的品牌卻集體走上了沒落的地步,那麼這些品牌是在怎樣的經曆之中,出現了集體沒落的呢?
就拿松下來說,松下品牌的空調,電視以及洗衣機這樣的家電産品也曾經受到國人的喜愛,但是從2011年開始,松下的銷售業績就出現轉折,迎來了大幅度的下滑,更是背負了巨大的債務壓力。
為了應對這樣的危機,松下還把旗下的子品牌三洋賣給了海爾集團,但是這樣的思路并沒有使松下轉危為安。在2015年的時候,松下品牌的家電在國内幾乎已經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甚至退出了中國市場。
與松下有着同樣經曆的還有東芝、日立。這兩個品牌的家電産品在中國市場曾經也賣得十分火熱,但如今卻早已過了風光無限的時期,東芝和日立都先後被收購。隻不過相比于日立而言,東芝的情況會稍微好一點。東芝被海信集團收購之後,得到了海信集團的幫扶,不僅度過了自身的經營危機,更是在海信集團的助力之下,占據了27.6%的市場份額。
在衆多的日本家電品牌之中,索尼應該是目前現狀最好的一個,索尼憑借着價格方面的優勢在中國的終端市場占據重要的地位。隻不過與輝煌時期相比,索尼如今的發展也出現了一定的波折。
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家電品牌在中國的家電市場中确實根深已久,但市場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日本的家電品牌也正是因為忽視了處于變化之中的市場趨勢,所以才導緻自身迎來危機。
在不同的時代之下,消費者對于産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而且家電品牌更是與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更好的适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家電品牌就一定要注重創新力度,但是對于日本的家電品牌來說,創新力度似乎止步不前。
相比之下,中國本土的家電品牌雖然起步時間比較晚,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善于學習和摸索,并且善于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使得旗下的産品能夠更加符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比如說電視行業,現在人們在購買電視機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都是中國的本土品牌,比如說美的,華為,小米等等。而且現在人們在購買電視機的過程中,所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觀看的舒适度,對于電視機的功能也具有更多的要求,比如說這部電視機是否能夠滿足聯網觀看、隔空投屏等。相比之下,很多本土品牌不僅能夠滿足這些功能需求,在價格方面可能也享有優勢。
結語:
從總體上來說,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家電品牌确實能夠在中國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内的家電品牌正處于起步階段,在技術以及營銷方面都不及于日本的家電品牌。
但是,國内的本土家電品牌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和努力,不管是技術還是對于消費者需求喜好的分析,都已經不再落後于人。再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支持國貨,在這樣的流行趨勢之下,國内的本土品牌自然能夠受到更多的歡迎。
今日話題:索尼、松下、東芝、日立,為何集體沒落?日企家電業敗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