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胡子,是每個男人的天性,但是胡子一長,男人們就開始用剃須刀刮胡子,現代很少男人留胡子了,然而在古代,古人基本都要留胡子的,成年的标準在朝是不一樣的,漢朝是16歲,唐朝開始是18歲,後來改為22歲。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歡蓄胡。據說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因為剃掉胡子,王妃就不再喜歡他了,離婚後改嫁了。蓄大胡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兩國争奪了300年,曆史上稱作胡子大戰。 在中國,古人認為,“毛發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除了削發剃須為僧,不輕易剃去胡子。古人有蓄須的習慣,講究堂堂須眉。莊子把“美髯”視為一種極品男人的标志,重要程度可謂舉足輕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和倫理觀念的體現。 俗話說“男人無須不成相。”胡子是男人的專利,是男性的特征。如“巾帼不讓須眉”中,“須眉”就是用胡子和眉毛代表男性。關羽長着一把漂亮的胡子,每每以此自矜,别人一稱他美髯公,立馬就高興了。關羽落難時,曹操有心讓他歸附自己,就專門做了一個錦囊送給他,供他裝胡子用。後來,還有曹操“割須代首”後,士卒皆為之震驚這樣的事情。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男子的流行卻是“剃須、熏香、敷粉”,不過好像隻有這個時期的男人剃須。 蓄須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古人也是有“時尚”的,因此修正為:不剃須,但允許日常修剪和梳理。不問而知,使用的工具是剪刀和剃刀。假如是窮人,就用線絞。古時的美男子也很注意修飾外表,他們用刮刀修鬓角、刮胡子,用胭脂修飾膚色,古人還會用‘明眸皓齒’形容男子。
早在唐代,大文學家劉禹錫的詩中就有“近來年少輕前輩,好染髭須作後生”之句。可見在唐代就有染胡須藥品,人們就有了染胡須的習慣。 到了明代,有一個名叫陸文量的到北京來,有人把染胡須的方法告訴他,他寫了一首詩作為回答:“染将紛白媚嬌紅,祗畏癡心笑老翁。五色任生當順受,二毛何況世人同。”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後,晚輩在長輩面前不得蓄胡子,這一不成文的習俗在中國男性中似乎逐漸形成了的一種風尚。漸漸到了現代,如果哪位先生無緣無故地長期不刮胡子,多半會被世人視為“不修邊幅”的懶人,甚至被恥笑為“邋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