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

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2 11:22:13

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53. “貴以身”和“愛以身”是一種什麼精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53.貴以身和)1

骨子裡具有什麼樣的精神

53. “貴以身”和“愛以身”是一種什麼精神?

針對“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告誡人們:“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句為王弼本和通行本。傅奕本和帛書本是“托天下”在前,“寄天下”在後,其它版本也有差别,文意基本一緻。“貴以身”和“愛以身”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言人君貴其身而賤人,欲為天下者,則可寄立,不可以久也。‘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言人君能愛其身,非為己也,乃欲為萬民之父母。以此得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萬民之上,長無咎也。”意思是說,當君王的“貴其身”不會長久,為人民“愛其身”才能長治久安。

王弼注:“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托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意思是,寵辱不驚可以坐天下。“貴以身”和“愛以身”的解釋不準确。看現代名人的解釋:

餘秋雨翻譯:“所以,如果能以看重自己的标準去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命于他;如果能以珍愛自己的态度去愛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并解釋說:“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尊重自己的生命,不去折騰外來的一切,反而能推己及人,管理天下。”(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43-44頁。)解釋和翻譯不一緻,“貴以身”和“愛以身”也解釋不準确。

陳鼓應翻譯:“所以能夠以貴身的态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以愛身的态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引述:“這一章老子強調‘貴身’思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先要在于‘貴身’,不胡作非為,這樣,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責委任給他。”(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3頁。)他把“貴以身”理解為“貴身”,“愛以身”理解為“愛身”,去掉了“以”字理解就不同了。“以”字不能去掉,正确翻譯如下:

所以,崇尚以自身利益為天下人的人,方能将天下寄托給他;喜愛以自身利益為天下人的人,方能将天下寄托給他。

“貴以身”和“愛以身”是一種什麼精神?大公無私的精神,這才是老子一貫強調的思想。“貴大患若身”,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現,所以就會“寵辱若驚”。如果“貴大患若天下”,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那是大公無私的表現,就會“寵辱不驚”。一心為民,寵辱不驚。寵辱不驚方能擔當天下大事,社會穩定,人民幸福。

最後這段老子在影射周天子。東周以來,各位天子已不能“貴以身為天下”,也不能“愛以身為天下”了,周朝逐步“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周天子已逐步失去管控天下的能力。老子認為,隻有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天下為公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他管理。後面第四十九章,老子進一步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常常沒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老子推崇聖人之治:聖人無心,天下歸心。

本章老子說的就是“有私”與“無私”的狀況。有私心的人“寵辱若驚”,患得患失;無私心的人一心為公,才能把天下委托他管理。老革命家陶鑄有一句著名詩:“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底無私”則“寵辱不驚”,若能運用到現實中,那就真的讀懂了《道德經》。

“寵辱若驚”經後人不斷演義變成了“寵辱不驚”,其意思完全不同了。寵辱不驚,意思是得寵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動心。《菜根譚》中有一聯: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官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其實,老子主張的境界更高:那就是天下為公,無私無畏,為人民服務才能“寵辱不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