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縣隸屬于四川省眉山市,總面積2606平方公裡,轄32個鎮、28個鄉162萬人。仁壽是四川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丘陵經濟十強縣、工業強縣示範縣、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縣、四川天府新區重點輻射縣。
一、曆史沿革
1、南朝梁初置懷仁縣,治所在今文林橋附近。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名普甯縣。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于縣置陵州,普甯縣為州治所在地。
2、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普甯名仁壽縣。大業初改陵州為隆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為陵州。貞觀間遷今治。天寶、至德年間為仁壽郡治。
3、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改陵州為仙井監,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改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隆州,仁壽縣屬成都路。明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資州直隸州。
4、1913年屬下川南道,1914年屬永甯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
5、1950年屬川南行署區内江專區,1952年屬四川省内江專區。1958年屬樂山專區,1968年屬樂山地區,1985年屬樂山市。1997年屬眉山地區,2000年屬眉山市。
二、地名來曆
有以下幾種說法:
1、以仁壽宮得名:隋開皇十三年二月,奉皇帝诏書,在仁壽現在的電影院附近,建造“仁壽宮”,取《論語·雍也》:“知者樂仁者壽”之意,故名。由楊素監督實施。到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丁亥年,皇帝到仁壽宮來住過。
2、山水得名:《寰宇記》中說:“仁壽水在縣西10裡,名或因此。”而關于這水是不是目前的黑龍灘則不得而知。
3、從隋文帝年号來而來:明末曹學佺《蜀中廣記》:“……陵(陵州)置縣曰仁壽,從文帝年号。”而按隋文帝改用“仁壽”為年号,但時間是公元601年,仁壽定名是公元598年。所以此說法可能有誤。
三、風景名勝
1、奎星閣。位于仁壽縣城中心地位,屬奎星街一段。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後毀于戰火,于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将古閣修葺一新,重放光彩。
2、雙石牌坊。位于仁壽縣禾加區中華鄉牌坊村,兩坊上下對列,一條南北走向的石闆大道貫穿其間。兩坊間距44.5米,依所處地勢由低到高分别編為一号坊和二号坊。2006年,雙石牌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仁壽大佛。位于縣城北35公裡的高家鎮鷹頭村牛角寨山上,勒佛胸像,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大佛周圍還有摩崖造像2480尊。
4、黑龍灘風景區。水庫總庫容3.6億立方米,正常庫容3.0億立方米,庫區幅員186.4平方公裡,湖面23.6平方公裡,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13公裡,湖邊長310公裡。湖中有7峽7壩15島,形成北、西、東、中四大景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