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到這條熱搜時的第一反應:
在我的老家,每逢立春,夥食就像往常一樣,沒什麼變化。
為了防止記憶紊亂,我還特地問了我老媽:
但!事實上春餅在許多地方,地位都是相當高的。
作為百姓迎接春天的一種重要食物,春餅不僅承擔起“迎春”的任務,還為人們的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
立春,你家吃春餅了嗎?
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一個盤裡的,稱為“春盤”。
關于春盤的記載,可見于周處《風土志》:“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髒氣也。”
這裡的五辛盤,即指春盤。
因為辛與“新”同音,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吃這一場春宴,也叫做“咬春”。
杜甫的《立春》詩雲: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蘇轼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寫道: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是的,前幾年蠻火的句子“人間有味是清歡”,說的就是春盤。
曆史上數不清的贊頌春盤的詩詞,足以證明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後來啊,古人發現幹吃香菜、幹吃小蒜,内味兒太沖了,頂不住了,于是他們想了個好辦法:
用餅卷着吃。
诶,這麼一吃好吃多了,于是“春餅”逐漸代替“春盤”,成為了百姓立春的必吃美食。
北方的春餅因為形狀像漂浮在水中的荷葉,所也稱為荷葉餅。
按照做法的不同,面餅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蒸出來的,質地薄潤透亮,有筋性,有些地方稱為“筋餅”。
還有一種是烙出來的,質地稍微厚一些,顔色偏白還有一些焦糊的火氣,勁道有嚼勁。
各地的不同,配菜也會有所區别。
現在食材豐富,根據自己的口味基本萬物皆可卷,不過按照傳統,一些的配菜還是有講究的。
其中,吃春餅最講究的,應數北京春餅。
老北京的配菜少不了豆芽、粉絲、韭菜、肉絲一起炒的“合菜”和醬肘花。
早些年吃春餅,配菜都是要到“盒子鋪”去買的。
店家把切好的醬肉、肘花、熏雞、熏鴨之類裝在盒子裡,防止油膩還會配上炒綠豆芽、炒粉絲之類的素菜一起送到食客家。
食客直接将盒子擺桌,取餅卷菜,“合菜”之名由此而來。
老北京對美食态度極為慎重。即使就一張餅,也要那許多的名堂來配。
而東北因為氣候寒冷,春天來得晚,早些年的配菜很難有什麼新鮮蔬菜。
所以基本是用過冬的土豆、酸菜做成土豆絲、漬菜粉配上自家的大醬炒雞蛋卷着吃,鹹香無比。
好的春餅講究餅的薄,菜碼的齊全,汁水的飽滿,肉類的嫩滑。
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伴着豆芽的脆、肘子的香、焦圈的酥、甜面醬的厚,怎能不讓人食指大動呢?
然後開始活動牙齒,嚼上一嚼,你甚至能充分的感受到原本幹巴巴的白餅逐漸在口中活潑起來,中和了油膩,調和了整體。
每咀嚼一口,都是新一輪的湯汁醬料菜品香味的迸發,每多嚼一口,也都是一次層次的遞進……
醬汁迸發滋向上颚,菜品鮮鹹裹滿舌苔,從嘴唇到嗓子眼滿滿當當充盈着喜悅。
你甚至能充分的感受到,原本幹巴巴的白餅逐漸在口中活潑起來,中和了油膩,調和了整體。
如果說北方朋友過立春,吃的是春餅的話;
那麼南方朋友的立春,吃的就是春卷啦!
春卷經過南方的洗禮,自然也是與北方春餅不一樣的。
春卷的餅皮一般是煎炸過的,呈金黃色,外酥裡嫩,口感酥脆。
與春餅是“現包”的制作方法不同,春卷是“包好了再炸”,相比而言工序沒有那麼繁雜,味道也還不錯。
春卷與春餅嚴格來說,不能以“南北”來劃分。
因為就在北京隔壁的天津,就是一個“春卷大市”,而南方的福建、潮汕地區,則保持着吃春餅的習俗。
但春卷卻可以用“北甜南鹹”來劃分。
作為難以注意的一種甜鹹對立食物,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北方人和南方人,為春卷是“豆沙餡”還是“芥菜豬肉餡”而争執了。
與以往的北鹹南甜不同,春卷在南北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北甜南鹹”現象,有甜有鹹在部分地區也是常見的現象。
圖源見水印
關于甜春卷,人們的意見比較統一:“就該是豆沙餡的”!
但鹹春卷餡料的構成,可謂是千差萬别。
有肉絲 雞蛋 芥菜 韭黃等的江浙鹹春卷
有紅蘿蔔絲、青筍絲,折耳根,再淋上特制辣椒芝麻油的四川春卷
還有黃芽菜肉絲、冬筍絲、蘿蔔絲等的上海春卷:
但不管是春餅還是春卷,是鹹春卷還是甜春卷,都寄托了百姓對于春天即将到來的期盼與祝福。
正如今天新華社的文章《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一樣。
春天會來的,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日子也會來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今年你吃的是春餅還是春卷呢?
是鹹春卷還是甜春卷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廚房人類
專注于 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系」
緻力于 把和食物有關的趣事兒煮給你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