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上市之後,黃汪再一次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新的思考。
「我有大半年沒敢在媒體說話了,上市之前有半年的靜默期。之後也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大半年沒跟大家交流了。」
3 月 29 号下午,久不露面的黃汪在華米上市紐交所(NYSE)五十多天後終于坐在媒體面前,一見面,看起來精神十足的他和我們聊起過去這段時間的故事。
黃汪告訴極客公園,1 月份在跟全球 100 家基金交流、路演時,一些投資機構對于華米的定位不了解,由于曾經的對手 Fitbit 在智能可穿戴領域折戟,這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令投資者關注,于是他們很想知道,華米這家公司最終的目标是什麼?
在黃汪看來,華米本質上是一家生物信息和活動數據驅動的公司。這其中的邏輯,他在各種場合曾反複提到,在目前擁有 1100 萬月活數據的前提下,華米不僅僅是作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環/手表制造商存在,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朝着「人體數據公司」這個目标前進,這正是在成立之初立下的目标。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除了一些可穿戴的産品之外,華米也做秤,小米體重秤和體脂秤都來自華米,而這其中的原則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人體數據:
「我們測量人的運動,健康等數據的時候,需要一個體質數據來構成整個人生物數據的閉環。然後才能評價出這個人的運動結果怎麼樣,減肥的結果怎麼樣,睡眠質量好不好,導緻的體重變化怎麼樣,體質變化怎麼樣,都是綜合信息。這是我們做硬件的一個邏輯,我們會圍繞着人體數據和活動數據來做設備。所以,如果有一天大家發現我們出的東西不是手環,也不是手表,不要奇怪,我們就是數據的邏輯。」
沿着這一邏輯,華米在過去五年時間,從智能手環到智能手表,再到智能秤甚至于跑鞋部分都有涉足,其産品線早已細分到各個人群,各個領域,而上市成功無疑給了黃汪更多信心和鼓勵。
于是在本次采訪中,圍繞一直以來的願景,黃汪從可穿戴設備變化趨勢,下一步的産品開發,以及與小米的合作等多個角度,為我們帶來了關于未來的思考。
走通人體數據的閉環任何公司要想強壯,都要擁有自己的壁壘,而在黃汪看來,華米構建的正是「人體數據」這一壁壘。
從 2013 年成立到 2018 年上市,華米科技成長的時間雖然不算長。卻在産品布局和發布節點上有自己的策略,幾乎覆蓋到了可穿戴設備的任一細分領域,黃汪說這一路都在狂奔,但卻自有其邏輯所在,我們梳理了一下其主要産品發布節點和各自特點:
2014 年 8 月,小米手環 1 發布,價格 79 元,主打超長續航;
2015 年 3 月,華米發布小米體重秤,價格 99 元,主打家庭健康和智能;
2015 年 9 月,華米宣布自主品牌 AMAZFIT,與高圓圓合作推出時尚手環,主打時尚和女性群體;
2016 年 6 月,小米手環 2 發布,價格 149 元,加入顯示屏;
2016 年 8 月,AMAZFIT 運動手表發布,針對運動手表領域,主打專業運動;
2017 年 4 月,米動健康手環發布,主打人工智能方式識别心髒問題;
2017 年 7 月,米動手表青春版發布,主打多彩與防水;
2017 年 9 月,AMAZFIT 米動手環發布,主打彩色 IPS 觸控平,50 米防水,另外推出中國建行龍支付版支持雲閃付;
2017 年 12 月,AMAZFIT 運動手表第二代發布,加入 50 米防水。
不難看出,華米在産品上的布局在從最開始的大衆化走向精細化,垂直化。在這一過程中,也在不斷強化其自有品牌。以小米手環為代表的産品,在通過性價比和簡單實用走向大衆之後。自有品牌 AMAZFIT 則通過細分産品和品牌去占領有更高需求的用戶,這種産品策略不僅對标了 Fitbit,也有 Garmin、松拓等廠商。
華米官網上,不同價位不同産品細分到了各個領域
由于這種布局上的循序漸進,華米找到了一條能夠覆蓋不同人群數據的産品思路,而通過和小米生态鍊的密切合作,這種思路又進一步被放大其價值。
「智能家居讓我們可穿戴設備的場景更廣泛,也是我們的競争力之一。語音控制的方法更進一步是什麼?我之前也分享過,我們通過手環,睡着之後,燈就自動關了,不需要通過語音的方式讓它關,為什麼呢?因為手環把睡眠信号檢測出來,通過藍牙廣播出去,讓空調和燈自動的調到适合的狀态,這是跟其他智能家居設備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更自動化的檢測人體的狀态。」
在黃汪看來,智能可穿戴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家其它公司比華米更懂人體數據。因為華米擁有人的 24 小時狀态和數據。目前來看,在所有用戶中有超過 70% 是每天都戴着手環睡覺,剩下 30% 的用戶睡覺的時候不戴手環,這樣的使用度,可以偵測到豐富數據。
而因為小米生态鍊的聯動,華米不僅讓可穿戴設備成為了類似于「智能音箱」一樣的控制中樞,還因為手環控制而更加無感,這使其更獨一無二。但這還隻是華米對人體數據的一種運用方式,站在更高一層來看,人體數據的使用還有更大的價值。
如果對蘋果産品有所關注,你就會知道在 2017 年 9 月的蘋果發布會上,蘋果在手表心率追蹤上帶來了系統級更新,與 FDI 和斯坦福等機構合作,對于人體心髒這一器官進行更系統化追蹤,從而能夠幫助用戶及時預防心髒突發疾病。而實際上,在蘋果發布這一功能之前,華米于 2017 年 4 月推出的米動健康手環上,就已經具備了心電圖(ECG)監測的功能,這款産品也是華米面向醫療健康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對于人體數據的深度運用是其重點。
米動健康手環比蘋果更早開始監測和運用心電圖數據
「這個手環第一次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把房顫這種心髒病變的問題找出來。什麼意思?房顫什麼時候會産生?比如我們熬夜兩點、三點,覺得心髒突然不舒服,導緻猝死等病變,其實是可以通過提前 3 天,心髒的疲勞度以及跳動的問題,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找出來的。」
黃汪認為,對于心電圖這樣更專業的數據,華米采集之後通過和安貞等醫療行業的專業機構合作,利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可以強化診斷結果,這種方式能讓未來可穿戴設備具有更大價值。而對于醫療機構來說,也隻有手環這樣的設備,能夠随時随地 7×24 小時對人體數據檢測,并反饋回最真實的信息。而這隻是華米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計劃,将會更進一步細分人體數據類型,黃汪說:
「心電圖上的突破,還有血壓,血氧,血糖等等,綜合起來會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價值。在這個方面來看,今年我們會出血氧方面的産品。」
人體數據的生态閉環說來容易,但實際運用則是複雜工程。要在海量的人體數據中找到有價值的部分,并運用到合适的地方。既需要硬件産品的覆蓋,還要更專業的技術分析。對于華米來講,要想建立這樣的壁壘,不僅僅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數據的利用是另一個重點。
也因為這樣,這個閉環如今需要更多投入,黃汪坦言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他「悄悄做了很多事」,在全球範圍内找人。通過華米上市的契機,華米邀請了張宏江擔任華米科技獨立董事,張宏江博士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科學家,曾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擔任 CPO,并擔任微軟亞洲工程院的院長,2011 年加入金山擔任 CEO,2016 年退休。另外還邀請到了汪孔橋博士,作為前諾基亞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他是諾基亞中國博士後工作站的負責人,在 AI 方面有很多年研究。
華米用戶月活數據如今已經超過 1100 萬,這些用戶每天貢獻的大量的數據,包括了運動、睡眠、體重、心率等多方面内容。市場上擁有這一量級的數據公司并不多,這無疑能夠為華米帶來巨大的潛力,而由于醫療領域和人工智能方向的聯合,華米的「人體數據」壁壘已經初見端倪。
小米手環 3 和可穿戴設備的循環大屏化、eSIM 化将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趨勢,雖然黃汪很早就意識到這兩個特點并将類似産品做了出來,但如今回頭看他認為,隻有時機合适,這類産品才會成熟。
所謂「時機」,其實正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痛點要解決。在做小米手環之前,黃汪有一段慘痛的經曆,他曾帶領團隊推出過智器(SmartQ)系列平闆電腦以及智能手表。彼時這款名為 Z Watch 的智能手表擁有近乎智能手機的各種功能,但在當時,功能豐富的另一面意味着續航薄弱,在市場上對可穿戴設備沒有依賴的情況下,這樣的智能手表沒能取得成功。
經此陣痛,黃汪在做小米手環時最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做一個長續航的産品?因為長續航會起到教育用戶的作用。如果用戶因為給手環充電,忘了再戴起來,這樣用戶的流失是非常高的,而且每周都會流失一部分。
從小米手環 1 開始,黃汪就将長續航作為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第一優先特性,此後的小米手環 2 上,雖然加入了觸摸屏支持,但續航方面依舊沒有受到影響,因此從 2016 年發布至今,這款價格很低(149 元),功能實用的手環銷量過千萬也就不足為奇。
華米能夠成為行業第一,與小米手環的暢銷密不可分
但如今,發布已經 21 個月的小米手環 2 已經算是老産品了。因此不隻是我們,所有人都在好奇它的下一代産品究竟何時推出。黃汪告訴極客公園,小米手環 3 今年會出現,但目前需要和小米再準備,最終的時間還不确定:
「小米手環 3 肯定會有,在某個時刻。大家對這個東西有一個認知,溝通好就好了。比如說小米手環 2 之後,大家覺得時間很長還沒有出新的,我們也有我們的觀點,小米認可,大家就一起往前跑了。」
雖然不能确定時間,但我們從小米手環 1 到小米手環 2,再到華米自家 AMAZFIT 産品系列,不難看出的是:華米一方面堅持了長續航的特點,另一方面卻在功能上逐漸多樣化,這種漸漸變成「腕上智能手機」的趨勢更像是一種循環,而從簡單到複雜的變化,這一次卻是大勢所趨,如他所說:
「在 12 年、13 年的時候,我們想做很複雜的智能手表,什麼功能都往裡塞,結果功耗很大,一下就沒電了,又沒有核心的醫療和健康的功能,所以就留不住,留存率很低,大家都不怎麼玩了,所以又回到最簡單的那個點,從簡單變複雜。可穿戴産品接下來大屏化的趨勢很明顯,因為用戶在腕上要看到必備的信息,這個趨勢是明顯的,但不可能無限制的變大,畢竟是戴在腕上的東西。屏幕大到什麼程度呢?要戴着能睡覺,不能太厚,電池也不可能無限放大,裡面會有平衡。就目前相對小米手環二代來說,大屏化還是一個趨勢。」
大屏化是智能手表的一大趨勢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 eSIM 卡的加入。在 2017 年 9 月蘋果發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上,蘋果為手表加入了蜂窩網絡服務,讓手表在獨立使用中能夠連接網絡,播放音樂,甚至直接打電話,對于這種 eSIM 卡融入可穿戴設備的方式,黃汪認為會再次改變人們的看法:
「從去年蘋果第三代智能手表開始,800 萬支,非常驚人的數字。智能手表的這個點已經到了,為什麼?有幾個因素,一個是 eSIM,實際上那個功能很有用。我去跑步的時候,我真的可以扔掉手機了,去小區外面遛狗就可以不帶手機。别人打你的号碼,你就可以接,可以簡單說兩句,完全沒有問題,這是非常非常有用的,這可能是未來可穿戴的一個方向. 部分的手機,就是手機小型化的一個方向。蘋果也很聰明,要整合一系列醫療健康的功能,會覺得這個東西很實用,并不是跑步才用買,平時也挺需要的。一旦價格也不貴,再出一個小米手環類似的産品,你會覺得真的是剛需了。」
說到這,我們也就不難猜測,關于可穿戴設備,華米未來選擇的自然是大屏化、eSIM 化的大方向。而在此基礎上,黃汪認為,華米仍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對于兒童和老人這樣的細分市場,他有着不同的規劃:
「我們不做兒童手表,那是兒童定位聊天的小手機,這跟我們企業的願景不太一樣,我們是做人體數據的公司。如果我們做那個,是另外一套技術,跟傳感器算法,怎麼測心率,整套算法都用不上,小孩不需要測心率的。但是老人這部分,可以理解我們做了,我們測心電圖的手環,對上年齡的用戶也很方便,尤其是可以回去送給父母,我們的 APP 做得非常好,你能看到心電圖數據,包括睡眠狀況,包括每天的心率,這些很重要的健康指标都能看到。」
走向遠方黃汪在 2015 年的分享中曾經提到,通過智能手環能夠得到用戶和數據,就已經是華米「最大的資産」,如今看來這的确已經成為華米的重要優勢,而在國内市場已經趟過各種坑之後,華米接下來無疑會走得更遠,去往海外。
「在國内,或者是整個東南亞市場,小米在渠道,包括線上,線下渠道,都已經發展足夠快,足夠好了,我們有這麼一個股東,我們用他們的資源是最好的。在歐美,我們會花更多資源跟歐美的渠道品牌品牌合作。」
一旦明确了大方向,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黃汪和他的團隊要選擇在今年上市,已經在國内站穩腳跟的華米,無疑需要更進一步施展拳腳,而面向海外的這一腳,他們和小米一起,走得自然穩健。
「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的研發成本控制的好,産品也非常好,我們缺品牌和渠道,這和我們跟小米合作的情況是一樣的,我們在歐洲仍然可以采取這種模式,和當地的品牌合作。在歐洲有品牌的話,自然而然就有渠道了,因為品牌足夠的著名,足夠的強。」
采訪中,黃汪不止一次提到公司願景,從 2013 年成立,到 2018 年上市,華米走到了全球份額第一的位置,但如他自己所說,這個位置「是在中國市場份額很高,并不是全球化已經做得很好」,所以從很早以前就确定的 AMAZFIT 無疑也在為走向海外的這一天布局,盡管未必會順利,但既然已經在拼殺後見到曙光,就自然要堅持走下去。如他曾在極客公園前沿社所說:
在這個領域,不低估市場,不高估自己,很重要。
(編輯:Rubberso)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