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主人公就是東漢的伏波将軍——馬援。跟筆者一樣,大多數人初識馬援還是在《三國演義》中,彼時諸葛亮率領蜀軍征讨孟獲,蜀軍誤飲具有障毒的泉水,導緻集體中毒,危難之際,諸葛亮發現伏波将軍馬援之廟,進廟祭拜,馬援命令山神前去教導諸葛亮解毒之法。
曆史上的馬援是劉秀東漢開國的重要功臣,祖上乃戰國時期馬服君趙奢。
馬服君趙奢劇照
公元28年,42歲的馬援,率領妻子等人離開老東家隗嚣,來到洛陽,歸附到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公元32年,劉秀親征隗嚣,馬援用米粒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沙盤,堆米為山,将自己所了解的隗嚣集團的軍事部署展示給劉秀,助力劉秀一舉評定隴西。至此,劉秀基本完成全國60%的統一,隻剩下四川的公孫述和荊州的田戎等諸小塊諸侯。
劉秀開國局勢圖
平定隴西後,馬援就任隴西太守,這一幹就是六年,在任期間先後平定了羌零的多次叛亂,終于在公元41年(此時馬援已經54歲)被征入朝,出任任虎贲中郎将。此時劉秀已經在形式上完成對全國的統一過去了六年,大多數開國功臣(如吳漢等)已經退居二線,隻留下鄧禹、李通等幾位參政。
此後幾年但凡有叛亂,馬援皆主動請纓前去平叛,征烏桓,平嶺南斬殺征側、征貳(越南北部一帶),封新息候,人生達到頂峰,三軍将士齊呼萬歲,據《後漢書·馬援列傳》記載:
明年正月,斬征側、征貳,傳首洛陽。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酾酒,勞飨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緻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裡閑,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跕跕墯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歲。
廣西防城港伏波将軍雕像
公元47年,武陵郡(今天湖南省常德市)蠻人首領相單程等反叛,朝廷派人讨伐一年未果,于是第二年馬援請戰(此時馬援62歲了),劉秀覺得馬援上年紀了,就沒答應。馬援堅持能批馬上陣,在劉秀面前做了一番騎術演示。劉秀笑道,誰能長精神?唯我馬老漢(矍铄哉是翁也)!于是,劉秀命馬援率中郎将(皇家警衛指揮官)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率四萬餘衆進軍五溪。
武陵大約位置
當天夜裡,馬援的好友谒者(類似于皇帝的傳令官)杜愔(yin)去給馬援送行,馬援對其說了如下這番話:“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索,盡也。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我受皇恩深重。但年事已高,去日無多,常常擔心不能為國事而死。今日能夠出征,得償所願,死可瞑目。我隻是有些顧慮那些權貴子弟,他們有的就在我身邊晃蕩,有的還要參謀辦事,要跟這幫人打交道,這是我最不喜歡的)
這當中馬武是開國功臣,耿舒乃耿弇(yan)的弟弟,不知這位谒者是否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光武帝,如果告訴了劉秀,劉秀非常有可能理解為馬援在向他傳遞一個信息——你搞了一幫公子哥兒在我身邊,一個比一個難伺候,簡直煩死了。
公元49年,馬援大軍達到下隽(今沅陵縣),此時擺在他們面前有兩條路可進軍:一條走壺頭山(位于湖南省沅陵縣東北),路近但水險;一條走充縣(湖南省桑植縣),路好走但運輸線太長。耿舒主張走充縣,馬援主張進軍壺頭,扼住蠻子咽喉,則充縣之敵也就不攻自破。兩種意見同時上報朝廷,劉秀批準了馬援的策略。
武陵進軍路線示意圖
于是大軍進兵壺頭山。但是叛軍據險防守,水流湍急,漢軍無法乘船上行。遷延至酷暑時節,軍中爆發瘟疫,馬援自己也被傳染,于是,大軍受困,進退兩難,隻能在河岸邊鑿石窟栖身,以避暑熱。馬援常常拖着雙腿挪出去察看敵情,左右參謀人員看着老爺子都病成這樣兒了,依然壯志不減,真是又敬佩又哀痛,無不感慨流淚。
這時耿舒給他哥哥耿弇寫了封信,将遷延不至的責任歸咎于馬援,并且說伏波将軍就像個西域來的二道販子,所到之處,處處停留,導緻失利。(個人推測前面馬援跟谒者說的話非常有可能傳到了耿舒的耳中)耿弇看過耿舒的信後,上奏劉秀。劉秀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責問馬援,并代理監軍。
耿弇圖繪
當梁松到達馬援軍中時,于是梁松對馬援,于是乘機構陷,網羅馬援的罪證,上報劉秀。劉秀大怒,下令追回馬援新息侯印信。
梁松是何人也,為何要構陷馬援?
梁松是梁統的兒子,是劉秀的女婿,馬援與梁統交好,經常把梁松當子侄看待,時不時拎過來講講做人的道理,例如公元45年,馬援出征烏桓,梁松窦固二人前去送行,馬援當面教訓二人:“身處高位的人,一定要想辦法放低身段,你們這些人如果隻想着身居高位,頑固自負的話,就想想我說的話吧!,這樣”時間久了就結下了梁子,有2件事特别突出。
第一件:有一次馬援病了,梁松前往探望,在床下行禮拜見,馬援沒有還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們說,梁松是皇上的女婿,顯貴于朝廷,公卿以下,沒有不忌憚他的,老爹你為什麼不向他還禮呢?
馬援說,我和他爹是老朋友,他身份再貴重,也得講輩份吧?
史書記錄,松由是恨之。
第二件:馬援哥哥有兩個兒子馬嚴、馬敦,倆平日喜歡譏諷時弊、議論他人,并且常與俠客結交。馬援在交趾(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作戰期間,曾寫信告誡他們說:
我希望你們在聽到他人過失的時候,就像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樣,耳可以聽,口卻不能講(古人不能講自己父母的名字)。好議論他人長短是非,随意褒貶時政和法令,這是我最厭惡的事,我甯可死,也不願看到子孫有此類行徑。龍述為人寬厚謹慎,言談合乎禮法,謙恭而儉樸,廉正而威嚴,我對他既敬愛、又尊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保為人豪俠仗義,将别人的憂慮當作自己的憂慮,将别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好人壞人他都能交往(包括其中梁松、窦固等人都與杜保有結交),不失分寸。杜保的父親去世時,來祭吊的客人,很多都是從外郡遠道而來。我對他同樣是既敬愛、又尊重,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為什麼呢?如果效法龍伯高,即使學不到精髓,至少還能成為一個恭謹之士,正如人們所說的“雕刻天鵝,即使沒刻好,至少還象鴨子”;如果效法杜季良不成,就會堕落成天下輕浮子弟,這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狗”了嗎?
簡言之馬援就是告誡侄子不要和杜保那樣的人交往,杜保有個仇人不知怎麼得到了這封信,指控杜保行為浮薄、亂群惑衆。
奏書呈上,劉秀把梁松、窦固叫到宮裡,一頓臭罵,又給他們看了指控杜保的奏書和馬援告誡侄子的書信。梁松、窦固啥也不敢說,隻顧叩頭求饒,叩得鮮血橫流。
馬援圖繪
梁松的構陷奏書呈上去之後,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人控告馬援斂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馬援在交趾作戰時經常服食薏米,因為此物可使身體輕健,抵禦南方蠻夷之地的瘴氣,馬援認為南方的薏米果實很大,馬援想回到北方種植,就拉回一車當種子。于是就指控馬援從南方載回來的,全是明珠、帶花紋的犀角之類的珍寶。
劉秀聽後更加憤怒。馬援夫人和兒子們惶恐畏懼,不敢把馬援靈柩運回祖墳安葬,隻好在城西買了塊地草草埋葬了事。賓客、故人都不敢去吊唁。馬援的侄子、管家馬嚴和馬原的妻子用草繩把自己捆起來,一起到宮門前請罪。劉秀把梁松的奏疏拿給他們看,馬家這才知道馬援究竟受到了什麼指控,于是上書鳴冤叫屈。前後六次上書,言辭誠懇悲哀。
劉秀劇照
這時滿朝文武,隻有一個前雲陽的縣令扶風人朱勃上書為馬援說情(上的奏篇幅比較大,這裡就不附上了),劉秀讀了這個奏疏後才怒意稍解,史書記載是“帝意稍解”,看得出劉秀并沒有為其平反的意思。
一代戰将就此下場,以至于後來他的女兒即使貴為漢明帝皇後,也未能為其平反,總結雲台二十八将時,馬援也被排除在外。直至公元74年,朝廷才為馬援聚土為墳,植樹為标記,建築祠堂。此時距離馬援去世已經整整25年,公元78年漢章帝(劉秀的孫子)追封馬援為“忠成候”。
馬援雕像
單從事件的直接邏輯來看,似乎是梁松構陷馬援,馬援含冤蒙塵,然而有幾個疑點需要捋清楚。
其一,既然進軍方案是報劉秀定奪的,為何劉秀接到耿舒奏章後不是召集大家分析形勢、思考對策、出台救援方略,而是派人去問責?
其二,劉秀肯定知道梁松等與馬援不和,為何還要派他前去調查,并且是代理監軍?一般來說,調查組組長對調查對象的态度,基本上就決定了調查對象的結局,此為鐵律。例如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叫老四和老八去調查刑部的冤案時,邬思道有一段精彩的分析:假如皇上不想廢除太子,定會叫太子自己去審理,現在反倒叫四爺和八爺去審理,那麼真相大白之日,也是太子被廢之日。
因此,我們隻能認為,劉秀就是要收拾馬援,他根本就不想查明事實真相。
邬思道劇照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開國皇帝中,劉秀算對待功臣算比較好的,對馬援也是不錯的,怎麼就突然要收拾馬援呢?
對此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光武·二四》中說:天下已定,(馬援)功名已經十分顯赫,本來可以安享天倫,何必非要馬革裹屍而後快呢!劉秀于是而知道馬援很不自重。不自重的人,明君就會厭惡他。因為,君主難免會想,如果你貪利,為什麼非要老于戎馬而不知引退呢?明珠之謗(指那車薏米),由來已久。一把年紀了而貪得無厭,驅使别人的軍隊,滿足自己的私利,當然招人反感。所以,馬援身死名辱,家族幾乎不保,是因為他違背天道,好戰樂殺,而忘掉生命的莊嚴……(此為譯文,原文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王夫之
王夫之的話看似偏激,想來也有一定的道理,殚精竭力,為君上造就國家,卻遭到罪遣的,無非是兩個原因,要麼是自己太強,引起君王忌憚,例如韓信;要麼是驕傲不遜,引起君王憤怒,例如藍玉。而馬援兩者都不是,他是為光武帝所厭惡而已。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這就是洞察陰陽屈伸之數以知進退之言。平隴下蜀,北禦匈奴,南定交趾,馬援還不知止嗎?武陵蠻之亂,皇帝說他年老了,其實就是暗示他,差不多了,交權吧,讓年輕人曆練曆練吧。這點筆者記憶比較深刻的是電視劇《朱元璋》中,大宴群臣後,朱元璋問63歲的李善長:善長啊,你今年有65歲了吧?李善長剛開始還是一愣,後來還是想明白了,乖乖的提了辭呈。
李善長劇照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到了老年,就要戒得,不要貪得無厭。王夫之說馬援貪得無厭,一語中的。馬援貪的不是财,是貪功,貪名。
馬援的這種不自貴,不僅劉秀不喜歡,君臣上下,所有人都不喜歡,這從他去世後沒有人上書(除了朱勃)說情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他破壞了社會生态,搞壞了遊戲規則。遊戲規則就是,建功封侯,安享富貴,這是人主用來駕馭群臣的重器,你這個人什麼都不要,就願意去打仗殺敵,皇上已經賞你到再無法上加了,再往上封就是公爵了。其他人呢?他們征戰一生,現在得以富貴,無上光榮了。給你一比,他們都變成不夠忠君了,誰喜歡你呢?這甚至讓他們感覺到危險。
我們來看,劉秀平定中國以後,公元43年平征則,公元44年平烏桓幾場大戰都是馬援在主導,其他将領基本已經功成身退了。
劉秀劇照
這讓我想起孔子的弟子——子貢,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在别國遇見魯國人被賣為奴的,你出錢把他贖回來,政府給你報銷。子貢比較富有,他贖回來後就不去報銷,并且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孔子聽到這個事情就說:“子貢啊,以後魯國奴隸都是你害死的。”子貢驚問為何?孔子說:“以後魯國人在外遇見同胞遭難,再也不會出手相救了。因為你的做派,誰都不好意思再去找政府報銷。自己出錢,那就不會去救,都留給子貢去救吧!你救得了嗎?”
一個六十三歲的老将馬革裹屍還,本是一件令人充滿敬意的事情,結果不但無功,反而蒙塵,寫道這裡,我不免唏噓不已,無疑馬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将軍,但終究還是沒能跳出“智而不明”瓶頸,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是如此。
劉秀劇照
聲明一下,本文是從人性生存角度考慮來展開分析的,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請勿以道德為準繩進行評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