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歸納總結?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考查範圍以《語文課程标準》推薦的19篇課内文言文和今年增加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考試範圍由去年的19篇變成20篇為主重點考查我們能否讀懂文章大意,考查我們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點語句的記誦、積累,而不是對零碎的詞法、句法等知識的記憶程度,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考文言文歸納總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考查範圍以《語文課程标準》推薦的19篇課内文言文和今年增加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考試範圍由去年的19篇變成20篇為主。重點考查我們能否讀懂文章大意,考查我們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點語句的記誦、積累,而不是對零碎的詞法、句法等知識的記憶程度。
常見的考點有:
1. 把握文言虛詞;【乎】【矣】【乃】【且】【因】【焉】【也】【者】【則】
【而】【于】【以】【其】【之】【所】【遂】【哉】【夫】【故】【然】
2. 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3. 文言文語句理解和翻譯;
(1)文言文句式理解分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2)朗讀包括停頓、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等諸多方面,對文
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語句節奏的劃分。
(3)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翻譯一般都是給定句子要求直接翻
譯成現代漢語,呈現形式是主觀題。
4. 整體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聯系與内容;
5. 朗讀、背誦的基本能力;
6. 問題探究能力。常見的考查方式是閱讀答題,一般有5個小題,
題目類型主要有實詞、虛詞解釋、句子翻譯、文章内容理解、拓
展延伸及綜合性實踐類題(如:評析類、生活互聯類、策劃創意
類等)。
本文目錄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譯和試題練習 3—8頁
河北省曆年中考語文試卷文言文考試篇目 9頁
文言文詞語用法 10—42頁
文言文常見實詞 43—89頁
文言文古今異義詞彙總 90—97頁
文言文詞類活用 98—104頁
文言文通假字 105—106頁
文言文省略句例釋 107—109頁
2016年3月5日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譯和試題練習
湖心亭看雪①
——明 張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③矣,餘拏④一小船,擁毳衣爐火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砀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⑧,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餘同飲。餘強⑩飲三大白⑪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說相公⑮癡,更⑯有癡⑰似相公者!”
譯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這一天初更以後,我乘着一隻小船,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西湖雪夜霧氣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影子,隻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迹(蘇堤),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着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别。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和您一樣癡的人啊!”
①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
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琅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②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檢年号(1628-1644)。
③【是日更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④.【挐(ráo)】即“桡”,撐(船)。
⑤【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皮毛衣,帶着火爐乘船。毳衣,用毛
皮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⑥【霧凇沆砀】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
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
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
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砀,白氣彌漫的樣
子。沆,形容大水。
⑦【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⑧【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隻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⑩【強(qiǎng)飲】盡力地喝。強:痛快。強飲:痛快的喝。
⑪【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裡指酒杯。
⑫【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⑬【舟子】船夫。
⑭【喃】象聲詞。
⑮【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
⑯【更】還。
⑰【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傻,
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更( )定 擁毳( )衣 崇祯( ) 霧凇( )
砀沆( )( ) 與餘舟一芥( ) 鋪氈( )對坐 強( )飲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釋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①更定 ②湖中人鳥聲俱絕
③餘拿一小船 ④擁毳衣爐火
⑤獨往湖心亭看雪 ⑥霧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結束 ②消失 ③撐,劃 ④鳥獸的細毛 ⑤獨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彌漫的樣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作者 張岱 字 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 山陰人,明亡後不仕。
4.用文中詞語填空。
(1)看雪的時間:淩晨 (2)看雪的地點: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兩人
(4)看雪的氛圍:寂靜、空曠、混沌、孤獨的氛圍
(5)看雪的方式:劃一小船獨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餘挐一小舟( ) ②霧凇沆砀 ( )
③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千山鳥飛絕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②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調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癡”字來形容作者,說說這個“癡”字有什麼深刻含義?(2分)
參考答案:
三、閱讀
5.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
能說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明思宗朱由檢 懷念故國的深情
6.“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
上有何作用?
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7.“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
伏筆。
8.“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顯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9.“強飲三大白而别”“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
什麼感情?
“強”表現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客人的喜悅心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
獲頗大,印象極深。
11.“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12.作者寫雪景,為什麼要着力去寫堤、亭、舟、人?
這樣寫不但豐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
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生氣與魅力。
13.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以記叙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14.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
不多餘。因為寫湖心亭上兩個金陵人對坐飲酒、“餘”被邀勉力喝三杯
的情景,為文章開出另一境界,給人以一種欣逢知己的驚喜。是“看
雪”行動的延伸。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
2010年:《曹刿論戰》
2011年:《桃花源記》
2012年:《送東陽馬生序》
2013年 《滿井遊記》《退庵論文》
2014年 《出師表》
2015年 《歸氏二賢傳》(選文有改動)
文言文詞語用法
★以★
1.(動詞)認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兩小兒辯日》
以為妙絕。 ——《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吳廣以為然。 ——《陳涉世家》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谏》
2.(介詞)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憑借的條件等
①可譯為“用”“拿”。
曆曆在目,以億萬計。 ——《山市》
徐噴以煙。 ——《童趣》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孫權勸學》
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
或以錢币乞之。 ——《傷仲永》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 ——《核舟記》
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
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
咨臣以當世之事。 ——《出師表》
成,将以攻宋。 ——《公輸》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
②可譯為“靠”“憑”“憑借”。
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隆中對》
何以戰?/ 可以一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曹刿論戰》
③可譯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曹刿論戰》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因為”
先帝不以臣卑微。 ——《出師表》
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5.(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也可不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海》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
6.(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而”“來”?也可以不譯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送東陽馬生序》
俯身傾耳以請。 ——《送東陽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複。 ——《送東陽馬生序》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7.(連詞)表目的的關系
8.(助詞)表示時間、方位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
自既望以緻十八日為盛。 ——《觀潮》
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 ——《陳涉世家》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出師表》
9.(副詞)通“已”,已經
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為★
微笑,默歎,以為妙絕。 ——《口技》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陳涉世家》
吳廣以為然。 ——《陳涉世家》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鄒忌諷齊王納谏》
8.(動詞)是,表判斷
始悟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為福乎? ——《塞翁失馬》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兩小兒辯日》
中軒敞者為艙。 ——《核舟記》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世家》
謂為信然。 ——《隆中對》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出師表》
此為何若人?/ 必為有竊疾矣 /為與此同類 ——《公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陳涉世家》
賢能為之用。 ——《隆中對》
12.(介詞)給,替
為人謀而不忠乎? ——《論語》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13.(介詞)因為
昂首觀之止,項為之強。 ——《童趣》
為之怡然稱快。 ——《童趣》
14.(介詞)為了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15.(介詞)為了……,後面省略賓語“此”“之”等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
16.(介詞)向,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之道。 ——《桃花源記》
為天下唱,宜多應着。 ——《桃花源記》
★與★
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愚公移山》
★若★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連詞)表示讓步,想防禦“倒是”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隆中對》
6.(助詞)無意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與朱元思書》
★乃★
1.(連詞)于是,就
蒙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嶽陽樓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輸》
陳勝、吳廣乃謀曰。 ——《陳涉世家》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陳涉乃立為王,号為張楚。 ——《陳涉世家》
乃入見。 ——《曹刿論戰》
2.(副詞)才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送東陽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羽、飛乃止。 ——《隆中對》
3.(副詞)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副詞)應該,是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且★
1.(副詞)況且
且為衆人。 ——《傷仲永》
且秦滅韓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詞)尚且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
★諸★
1. (形容詞)衆,各個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記》
諸郡縣苦秦吏者。 ——《陳涉世家》
2. (兼詞)相當于“之于”
投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國君
挾天子而令諸侯。 ——《隆中對》
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
4.人名中的字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陋室銘》
★因★
1.(動詞)順着,就着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記》
2.(介詞)依靠,憑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3.(連詞)因此
餘因得遍觀群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詞)于是,就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五柳先生傳》
因屏人曰。 ——《隆中對》
★之★
1.(動詞)去,往;到
辍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飼中。 ——《陳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①相當于“他”。
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下車引之。 ——《陳太丘與友期》
借旁邊與之。 ——《傷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傳》
楚人憐之。 / 令辱之。 ——《陳涉世家》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長跪而謝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将軍豈願見之乎?/ 賢能為之用。 ——《隆中對》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願借子殺之。 —— 《公輸》
親戚畔之。/ 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爾而與之。/ 蹴爾而與之。 ——《魚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惠子相梁》
②相當于“他們”。
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殺之以應陳涉。 ——《陳涉世家》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隆中對》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出師表》
公将馳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當于“它”。
鞭數十,驅之别院。 ——《童趣》
學而時習之。 ——《論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論語》
傳一項秀才觀之。/ 受之天也。 ——《傷仲永》
複投之。/ 又數刀斃之。 ——《狼》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箬篷覆之。/ 閉之。/ 石青糁之。 ——《核舟記》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馬說》
弗之怠。/ 走送之。 ——《送東陽馬升序》
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明之者誰? ——《醉翁亭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個“之”) ——《醉翁亭記》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
願終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 ——《公輸》
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當于“它們”。
昂首觀之。《童趣》/ 忽啼求之。 ——《傷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陳涉世家》
⑤相當于“這件事”。
餘聞之也久。 ——《傷仲永》
聞之,欣然規往。 ——《桃花源記》
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然足下蔔之鬼乎? ——《陳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時人莫之許也。 ——《隆中對》
再拜,曰:“請說之。” ——《公輸》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輸》
肉食者謀之。 ——《曹刿論戰》
暮寝而思之。 ——《鄒忌諷齊王納谏》
3.(代詞)指示代詞,相當于“此”“這”
項為之強。/ 為之怡然稱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桃花源記》
心樂之。 ——《小石潭記》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公輸》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4.(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
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不能稱前時之聞。 ——《傷仲永》
仲永之通悟。 ——《傷仲永》
于廳事之東北角。 ——《口技》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狼》
忘路之遠近。 ——《桃花源記》
水陸草木之花。 ——《愛蓮說》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愛 ——《愛蓮說》
能以徑寸之木。 ——《核舟記》
春冬之時。 ——《三峽》
山川之美。/ 實是欲界之仙都。 ——《答謝中書書》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說》
黔婁之妻有言。/ 其言茲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傳》
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傳》
益慕聖賢之道。/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送東陽馬生序》
腰白玉之環。/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送東陽馬生序》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嶽陽樓記》
前人之述備矣。/ 覽物之情。 ——《嶽陽樓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第一個“之”)
——《嶽陽樓記》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陳涉世家》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亭記》
山水之樂。/ 山間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樂。
——《醉翁亭記》
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用武之國。 ——《隆中對》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荊之地方五千裡。 ——《公輸》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小大之獄。 ——《曹刿論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鄒忌諷齊王納谏》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 ——《愚公移山》
5.(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心之所向。 ——《童趣》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狼》
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當餘之從師也。 ——《送東陽馬生序》
無鮮肥滋味之享。 ——《送東陽馬生序》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嶽陽樓記》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翁亭記》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滿井遊記》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 ——《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
而離之刺慶忌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 ——《公輸》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6.(助詞)作定語後置的标志
馬之千裡者。 ——《馬說》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嶽陽樓記》
7.(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 ——《公輸》
8.(助詞)補足音節,沒有實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
婦拍而嗚之。 ——《口技》
卒之為衆人。 ——《傷仲永》
久之。 ——《狼》
處處志之。 ——《桃花源記》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記》
怅恨久之。 ——《陳涉世家》
公将鼓之。 ——《曹刿論戰》
9.(助詞)用在“前”“後”“内”“外”“間”等詞前,表示對時間
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後,雖有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谏》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亭記》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滿井遊記》
★然★
1.(代詞)這樣,那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父利其然也。 ——《傷仲永》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馬說》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 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謂為信然。 ——《隆中對》
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 ——《出師表》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公輸》
人恒過然後能改。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形容詞)是的,對的
吳廣以為然。 ——《陳涉世家》
3.(助詞)作詞尾,表狀态,相當于“……的樣子”,也可以不譯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為之怡然稱快 / 不覺呀然一驚。 ——《童趣》
生氣莽莽然 / 則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詠雪》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口技》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屋舍俨然。 ——《桃花源記》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 聞之,欣然規往 ——《桃花源記》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欣然起行。 ——《記承天寺夜遊》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
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東陽馬生序》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小石潭記》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嶽陽樓記》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醉翁亭記》
雜然而前陳者 / 頹然乎其間者 ——《醉翁亭記》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滿井遊記》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滿井遊記》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行路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
雜然相許。 ——《愚公移山》
4.(連詞)然而,但是
然數年恒不一見。 ——《山市》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 ——《出師表》
然胡不已乎? ——《公輸》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于★
1.(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
①可譯為“在”
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 ——《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聞★
1. 聽說,知道
又聞有早行者。 ——《山市》
村中聞有此人。 ——《桃花源記》
陶後鮮有聞。 ——《愛蓮說》
吾聞二世少子也。 ——《陳涉世家》
百姓多聞其賢。 ——《陳涉世家》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
餘聞之也久。 ——《傷仲永》
子墨子聞之。 ——《公輸》
操蛇之神聞之。 ——《愚公移山》
燕、趙、韓、魏聞之。 ——《鄒忌諷齊王納谏》
2. 聽見,聽到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木蘭詩》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遙聞深巷中犬吠。 —《口技》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
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 ——《小石潭記》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醉翁亭記》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鄒忌諷齊王納谏》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見聞學識) ——《送東陽馬生序》
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 ——《傷仲永》
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名,聞名) ——《出師表》
★及★
1. 到
及魯肅過尋陽。 ——《孫權勸學》
及日中則如盤盂。/ 及其日中如探湯。 ——《兩小兒辯日》
及郡下。 ——《桃花源記》
2. 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谏》
★本★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原來) ——《出師表》
此之謂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魚我所欲也》
莊子曰:“請循其本。”(根本,本源)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本來) ——《愚公移山》
其真不知馬也。(懂得,識得) ——《馬說》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知道,懂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溫故而知新。(得到) ——《論語》
是知也。(通“智”) ——《論語》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 ——《兩小兒辯日》
★欲★
1.想,想要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複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
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
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公輸》
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 ——《公輸》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谏》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
欲出不得。 ——《滿井遊記》
欲信大義于天下。 ——《隆中對》
可汗問所欲。 ——《木蘭詩》
幾欲先走。 ——《口技》
欲得飲。 ——《誇父逐日》
2.将要
亂花漸欲迷人眼。 ——《錢塘湖春行》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答謝中書書》
從民欲也。(願望) ——《陳涉世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願做的事,想要)——《論語》
解衣欲睡。(準備) ——《記承天寺夜遊》
★走★
跑
雙兔傍地走。 ——《木蘭詩》
誇父與日逐走。 ——《誇父逐日》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口技》
錄畢,走送之。 ——《送東陽馬生序》
老翁逾牆走。(逃跑) ——《石壕吏》
作則飛沙走礫。(揚起) ——《滿井遊記》
★卒★
1.士兵
卒皆夜驚恐。/數有功,愛士卒。 ——《陳涉世家》
卒買魚烹食。/士卒多為用者。 ——《陳涉世家》
2.最終
卒之為衆人。 ——《傷仲永》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送東陽馬生序》
★止★
通“隻”,隻有,隻是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狼》
非梧桐不止。(栖息) ——《惠子相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阻止) ——《愚公移山》
羽、飛乃止。(停止) ——《隆中對》
★發★
發出
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起,指被任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懷怒未發。 ——《唐雎不辱使命》
夫鹓 (字出不來)發于南海。(出發)——《惠子相梁》
野芳發而幽香。(開) ——《醉翁亭記》
發闾左適戍漁陽。(征召) ——《陳涉世家》
★固★
本來
吾義固不殺人。 ——《公輸》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
子固非魚也。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陳涉世家》
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 ——《傷仲永》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愚公移山》
★顧★
1.拜訪
将軍宜枉駕顧之。 ——《隆中對》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出師表》
2.回頭看,看見
顧野有麥場。 ——《狼》
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相顧驚疑。(看) ——《山市》
★觀★
1.看
由此觀之。 ——《鄒忌諷齊王納谏》
無從緻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以觀滄海。 ——《觀滄海》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愛蓮說》
啟窗而觀。——《核舟記》
2.觀看
作青雲白鶴觀。/昂首觀之。 ——《童趣》
傳一鄉秀才觀之。 ——《傷仲永》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欣賞) ——《傷仲永》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嶽陽樓記》
★方★
1.地方
北方有侮臣者。 ——《公輸》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公輸》
有朋自遠方來。 ——《論語》
今南方已定。 ——《出師表》
南方有鳥。 ——《惠子相梁》
2.方圓
今齊地方千裡。 ——《鄒忌諷齊王納谏》
荊之地方五千裡。 ——《公輸》
方七百裡。 ——《愚公移山》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觀潮》
在水一方。(邊) ——《蒹葭》
餘年幼,方出神。(副詞,正在) ——《童趣》
★即★
立即,就
即書詩四句。 ——《傷仲永》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記》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孫權勸學》
餘幼時即嗜學。 ——《送東陽馬生序》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陳涉世家》
★恨★
怅恨久之。(歎恨) ——《陳涉世家》
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遺憾) ——《出師表》
★或★
1.有時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說》
或王命急宣。 ——《三峽》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傳》
或遇其叱咄。 ——《送東陽馬生序》
而或長煙一空。 ——《嶽陽樓記》
2.有人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陳涉世家》
或謂惠子曰。 ——《惠子相梁》
或以錢币乞之。 ——《傷仲永》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連詞,或者) ——《童趣》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 ——《嶽陽樓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