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考點總結?上午聽了兩節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的課,是兩個剛入職不久老師的課進步很大,但個人也有一些想法,記錄一下有緣者可以參考教無定法,沒有對錯,有的隻是認知,觀念和選擇的不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考點總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上午聽了兩節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的課,是兩個剛入職不久老師的課。進步很大,但個人也有一些想法,記錄一下。有緣者可以參考。教無定法,沒有對錯,有的隻是認知,觀念和選擇的不同。
一,引入。
這兩節課都用了引入,方法類似。讓同學們用手托起足球和筆,感受托力大小的不同。然後,直接指出重力與質量有關。
關于引入,通過觀察青年老師的課和自己的體會,大家用引入時常常隻是作為引課而用,作用止步于與課有關,并沒有細心選擇情景和進一步解讀。其實,引入不僅僅是吸引人或者隻是引入而已,它應該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比如,在這節課裡,學生對重力與誰有關并無多少認識,此時,我們就需要給他們增加感知認識,并設計感知層次的遞進,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能進一步的發現重力和質量間的大緻關系,給接下來的猜想提供證據支撐。這裡,不僅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不同大小,質量的物體,手的托力不一樣,同時也要指出,托力等于重力,我們用托力來感知重力。這樣,學生會得出重力可能與質量或者體積有關系。這是很正常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就要讓學生經曆排除體積這個因素,也就是去僞存真的處理過程。當學生提出重力與體積有關時,我們不要直接排除或告知學生,而應該給他們進一步提供感知材料和場景。比如,事先準備體積不同但質量相同的物體,用台秤展示質量,用測力計測量重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初步測量進行排除。當然,也可以把體積作為一個探究因素和質量一樣,讓學生選擇進行探究。這樣的處理本身就是一個真實的實際探究過程中的一部分,而我們不能人為的略過這個過程,讓學生經曆,讓學生自己排除,這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對探究過程的學習。不讓學生經曆,這個探究就不是真實的探究,就有了假的嫌疑。
二、關于猜想
課堂上,老師為了鼓勵學生發言提出猜想嘛,可以随意,隻要猜了,就沒什麼對錯。甚至,在批改中考試卷時也有老師提出,隻要是猜想,都算對,因為猜想沒有對錯。其實,如果這樣随心的猜想,也算對的話,那我們對學生的猜想訓練還有何意義?好的猜想其實是有标準的。我們應該給學生建立好猜想的标準,讓學生的猜想更有價值。這個标準:1、猜想有據。猜想必須建立在感知或證據支撐之上。也就是說,不能毫無根據的瞎猜。2、猜想必須分析情景,提煉出有關的物理量,明确與物理有關的因素,比如,溫度,質量,熱量等。讓猜想所包含的因素明确化。影響因素明确了,才能給接下來的探究指名方向。3、猜想必須是我們能幹的,能做的。這和課題一樣,如果課題很大,以我的個人能力是做不到的,那對自己而言,就不算好課題。同理,如果猜想大而空,做不到,那就不算好猜想。
三、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不能讓學生感到高大上,很茫然。其實說白了,實驗設計就是我們大概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先說個大概,再進一步去細化如何具體去做,去做時需要測那些物理量,獲取那些數據。再根據需要測得物理量和數據去選擇相應合适的器材。也就是說,先立框架,再豐富細節。這樣,先有思路,再進一步的方法會讓學生感到上手比較容易,也符合真正的物理探究發現過程。在物理知識的發現過程中,這些過程是複雜的,反複的,哪有如此美妙的一帆風順啊!
在一個課題中,很明顯要找到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根據小學學到的知識,我們可以建立表格,獲取質量和重力的一系列數據,通過比較,分析這些數據,找到他們之間的數學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測量重力和質量,那就要選擇天平和測力計這些工具了。
四、規劃設計
如果給我們一堆亂哄哄的數據,我們是很難發現規律的。一般情況,我們都要先對數據進行歸類整理,使之按照某種有秩序的規律逐步變化,這樣發現規律的可能減少阻力。所以,為方便發現規律,我們可以選擇讓質量有規律的增加,比如,成倍變化。同時,我們前邊的感知過程我給我們一種證據支撐,那就是當質量按倍數增加時,重力也同比例增加。當然,這樣我們得出的規律就是特殊數據的有限歸納。結論是不能推廣到一般情況的。我們心裡要明确這一點。所謂,教給學生思維方法,也就包含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過程。這是一種邏輯推理歸納的訓練。個人認為,我們通過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這個課題作為載體,可以傳遞我們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那些方法那些思維可以進行,這些思維,方法,能對我們的研究起到什麼樣的推進作用,要讓學生有所體會,有所領悟。
五、數據處理
老師們一般最後會拿到學生的數據表格。此時,一般會出現各種問題,有些老師就比較煩躁,抱怨學生。其實,我認為,知識正是在這些地方,發芽,生長。特别是對于學生不一樣的地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處理,不同的想法中,這裡不僅藏着知識,更潛藏着學生的認知,曾經的經驗,是我們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困惑處的窗口。比如,學生會出現不帶單位,表格沒有物理量的書寫,重力與質量的先後順序颠倒,其本質是對因變量自變量不清晰所導緻的。
還有,老師們一般通過數據表格能讓學生發現重力和質量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此時,要和數學建立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在數學上,比值固定的話這兩個量是成正比例的。也就是,我們要有意識的把物理和數學建立關系,讓他們體會到數學是有效工具,是我們表達規律,進行推演的對事物進行描述的簡潔方式。
再有,從表格數據呈現出重力和質量比值是一個固定值。這個結論建立在我們次數不多的特殊數據之上。如果要推廣到一般結論,還是欠缺的。如何補救呢?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做更多的數據測量,一種就是用圖像法,進行合理推理。比如,我們先建立重力和質量坐标系,描點,用平滑曲線連線,将數據點連起來,是有限數據,當發現這些數據均勻分布在一條直線周圍時,我們就可以推測規律應該是一條直線,而直線上除了我們記錄的特殊點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數據,如果是直線的話,也就意味着那些沒有測量的許多數據,都符合在直線上這個标準,也就意味着我們自然的把結論推到一般結論去了。這對于通過表格得到的數據結論,就是一個更好的遞進了。符合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就能使結論更加豐滿,更具有普遍性。有一點需要注意,連線後要延長,看看是否經過原點,經過則是正比例函數,不經過則是一次函數。也要和學生一起說明白的。
六、如果你還有性質,再開闊一下學生視野,再推進一下的話。還可以把地球上不同位置,重力和質量的關系這個實驗反複做,讓學生和遠方的朋友一起做這個實驗,然後對數據進行比對,可能會發現更有意思的結論。這樣,再聯系科學家發現的其他星球的比值,就會讓學生對重力和質量的關系認識更加的豐滿,更加的深刻。
以上是幾點粗淺看法。不當之處,在所難免。也請讀者批評指正。
最後,感謝做課的老師,給我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也讓自己對這節課進行了思考和反思,教學互長的過程,樂趣也就在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